明左

第15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2/3)

    連續三個問題,好似三記重錘,砸的左夢庚暈乎乎的。

    他這才發現,自己被忽悠了。

    說起明末的農業狀況,許多書中都寫過,仿佛全麵推廣了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就能妥善解決。

    可實際真的處在這個時代,才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

    許多美洲作物為何一直到清朝中期才被百姓接受和種植?

    並非隻是推廣不力。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壓在身上的負擔導致農民沒辦法去種植新作物。

    農民想要種植玉米、土豆,哪怕產量再高,官府不認怎麽辦?

    地主不認怎麽辦?

    糧商不認怎麽辦?

    農民繳稅、交租、賣糧,都受到極大的限製,就算是想種些新作物,也沒有那個餘力啊。

    為何到了清朝中葉又行了?

    因為經過明末數十年的戰亂,人口銳減,人均耕地麵積上升。加上清朝前葉社會穩定,農民的頭上沒有了苛捐雜稅和地主的剝削,緩過氣來之後當然可以豐富種植品種。

    換到明末時節,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官府的徭役不斷,百姓辛辛苦苦種植的麥、豆都不夠填補的,哪裏還有餘力去種植新作物?

    就比如眼前左家的莊子,不種麥、豆,改種玉米、土豆。

    產量能有多高還不好說,未必就真的如後世那樣。

    即使有,可怎麽給官府繳稅?

    怎麽給地主交租?

    拿到市場上去賣,糧商對這些新東西有多少認可度?

    必然會壓價,農民又是一筆損失。

    除非擁有自己的地盤,廢除苛捐雜稅、地租,又能掌控糧價話語權。否則的話,推廣新式作物就是扯淡。

    活生生的現實給左夢庚上了生動的一課,讓他很好地收起了高高在上的俯瞰視角,認真去思考這個時代的社會問題。

    “你們各家都有多少畝地?”

    老秦頭指著腳下這一塊。

    “俺家從府上租了二十畝地,本來勉強度日。如今這年景,能不能活下去都懸。”

    左夢庚想了想,問道:“聽說莊子上逃了不少人,明年肯定有不少地空出來。如此多給你家一些,是不是能緩一緩?”

    老秦頭不但沒有高興,反而苦笑連連。

    “少爺有所不知,這農戶家的地,並非越多越好。”

    左夢庚就奇怪了,怎麽還有人嫌棄土地多的?

    老秦頭說出的一番道理,又給左夢庚上了生動的一課。

    “家裏的地多,交的稅就多。要是年景好,地裏收成有保證,倒也過得去。可現如今這災荒不知道啥時候是個頭,地再多,沒有收成也是白瞎啊。再說了,每家每戶人力有限,田地再多,也種不過來啊。”

    農民們的心態,讓左夢庚頗為意外。

    “倘若,我是說倘若,你們不用租田種,而是有自己的土地,如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