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世界幕後黑手(影視世界諸天大佬)

第413章 我需要的‘儒’學(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而事實上,哪裏是上千萬畝,若是計劃順利,單單是安南就可以開發耕地便達到一億四千萬畝啊,而且都是一年三熟的土地。

    這可是全世界第二大水稻出口國,若是安南被開發出來,就能讓大明人口輕鬆再次翻倍。

    “五洲先生吧,我等應該怎麽辦!”

    “當然是讓族內的讀書種子改變思想!”

    “這如何改變?”一群人直接懵逼,儒學就是玩意啊!

    看一群人的樣子,王軒隻能的更細致一點,“這儒學可不單單是現在這種解釋,何為儒?咱們就儒學的來曆。”

    ‘亻需’為儒,意思便是人們需要的就是‘儒’,孔聖人那時候走遍六國卻沒能推廣開儒學,為什麽?便是儒學並不能讓當時戰國時期的六國強大,所以推廣不開。

    到了漢朝的時候,經過前期的修養生息,漢朝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漢武帝想滅與匈奴開戰,可但是的社會主流思想是黃老之術,所以,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係,深得漢武帝的讚賞,係統地提出了“人感應”、“大一統”學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采納。

    至此,使儒學成為華夏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製神學體係。

    這才是儒學真正第一次走上曆史舞台,其原因便是,符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求,也就是‘亻需’,而那時候的儒學,可沒有善待外族,這不爭,那不搶的規矩。

    這些規矩還是從宋朝開始,便是因為當時‘大宋得國不正’而引起的,‘重文輕武’的思想之下,才有了後麵的一係列舉措,寧可賠錢給遼國也不願意打仗。

    但是,現在,我們需要的是開拓海外土地,這才有利可圖,不然單單憋在我大明範圍之地,靠這九分山水一分田,福建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而江南人不同,若是大明保持現在這種狀態,那麽,未來幾百年都會是江南人的算,因為湖廣熟下足,因為賦稅七成出自江南,因為即便是皇帝,也不敢那江南怎麽樣,江南亂責下亂。

    要想打破這種壟斷,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拓海外,然則,我們需要人才,需要哪種上馬為將下馬為相的人。

    也同樣需要這種學支持我們的行動!

    這麽一,大家便都明白是什麽意思了,而要對讀書人的影響力,這些大家族確實最大的,白了,大部分讀書人都出自這些家族,即便是那些差一些的家族,也要受到這些頂層家族的影響。

    就算是真的貧民出身,真有才學的也會收到各個家族的支持,既然是利益相關,那黑的白的還不是任大家分。

    讀書人這張嘴,怎麽都特麽有道理,開疆拓土是他,好大喜功是他,無非還是看利益罷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