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盛唐

第三百一十二章 泥猴(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李誠覺得自己弄明白了一個問題,中國人很早就涉足大海,為何卻遲遲沒有開啟海運,而是選擇了運河。拋開海上的風險太大不說,還有長途航行有季節性的問題吧。

    所以說,拋開曆史背景談曆史,就是耍流氓!古人的智慧並不差,一切從實際出發。站在統治者的立場看待漕運和海運,優劣可謂一目了然。在科技水平落後的情況下,漕運的風險可以降到最低,同時還能解決大量的人口生活問題。你做皇帝,你會

    怎麽會怎麽選?

    別說皇帝了,就算是普通的商人,如非不得已,誰會願意去冒險呢?少賺一點也是賺。歐洲的大航海是逼出來的,東亞大陸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就像船帆一樣,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人的航海一般不會太遠,自然會選擇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硬帆。阿拉伯商人需要跑遠航,自然就選擇了三角軟帆。任何曆史選擇,都有其必然性!例如鄭和的航海,真的如史家記載那樣,導致國庫虧空麽?為何朱棣沒死的時候,沒人敢胡說八道?究其根源,還是出於利益的考量。儒學利益集團為了其統治思想的利益

    出發,做出的最穩妥的最附和自身利益的選擇。

    宋明兩朝的航海沒有發展起來,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坐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誰特麽的還願意出海冒險?看不到好處的事情,你幹啊?這不是扯麽?

    真要細說,內容太多了。本質就是兩個字——利益。

    真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述求,李誠才會躲到登州來。

    水師沒有足夠的戰船,這是個問題。但是李誠很明確的表示,寧可人等船,也不能讓船等人。許敬宗表示附議後,下麵自然沒有反對的聲音。

    私下裏李誠提前把許敬宗和劉仁軌叫來,溝通了關於登州灶戶生存環境的事情。為避免造成民變,征募士兵時優先考慮灶戶。軍餉是沒有的,但是可以在稅收上進行一定的減免。

    這麽一來,征兵的事情就不那麽困難了,當兵管吃管住管穿。這就比府兵強的多了,不是李誠不想給軍餉,而是不好搞的太特殊,再說這筆開支不小,還是長年累月的付出。

    將來總是要給軍餉的,不過要等登州的經濟發展起來。即便如此,優惠政策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家裏有一個人在水師服役,稅收減半,免除徭役。

    不說稅收減半了,單單免除徭役,就足以讓普通百姓趨之若鶩了。

    商議的時候,崔成也在場,這就形成了水師的一個慣例,但凡有大事需要商議,軍方和地方政府的官員,一起協商解決。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崔成當然是樂見其成,他一個知州,品級上不如李誠和許敬宗,現在有資格參與進來,如何不開心。再說了,通過征兵的方式,招募大量的灶戶入水師,大大的緩解地方上的壓力。

    灶戶都是海邊長大的人,水性的問題不用考慮。剩下的就是年齡限製,身體情況等等。

    大家都有好處的事情,自然推進的很快。一期征兵為水營一營,李誠以模範營為名。什麽意思呢?就是今後的水師,每一營都以該營為範本。二期征兵擬定在明年春耕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