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白沈雲姬

第四五章、百善孝為先(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夏侯福老人的靈堂布置在老宅的正廳裏。門外用屋後山梁上采回的翠竹、鬆柏枝葉紮成一個巨大的牌坊,牌坊兩旁由王雲卿親筆所寫的巨幅挽聯,上聯是:經困苦克己克欲惠及鄉裏,下聯為:曆艱險為仁為德澤被後人,橫批:秉繼祜格。兩邊分別排放著長子夏侯武、長女夏侯媛、次子夏侯文送的花圈,夏侯媛的好友王雲卿、楊俊來、司馬雄、邱錫鐵、歐陽文、師賢君、趙飛雪、宮秀英、葛琳、小鄧、孫娟以及夏侯老人的親朋好友大約有200多人送了花圈。王雲卿送的花圈正中一個大大的“奠”字,挽聯上寫著:沉痛悼念伯父夏侯福老大人仙逝,世侄王雲卿敬挽。

    按照當地的風俗,家中有老人過世,靈堂稱為“孝堂”,一般情況下,靈柩要在孝堂內停放三天。在這三天之內,孝子孝女們必須通宵達旦地守護在靈柩前,燒錢化紙,維護香蠟紙燭不熄滅,保證香火連延不斷,跪迎前來的親朋對新逝老人的悼念。悼唁期間或有民間法師做法事,招魂納魄,祈禱逝去的老人早升天界,或每天晚上由當地的“孝歌隊”敲鑼打鼓、帶領孝子賢孫手秉香蠟圍著靈柩轉圈圈,邊轉圈圈邊唱“孝歌”。

    這“唱孝歌”的風俗在鬆山的農村究竟源於哪朝哪代,誰也說不清楚,據上輩人說自從鬆山有人居住後就開始了。最早哪家有老父老母去世,四臨鄉親都要去奔喪守夜,夜深難熬就有人開始用悲沉的語調感念死者生前的各種好處,回憶追思死者的功德業績來消磨時間,慢慢發展為改說為唱,內容也逐步擴展,由單一的對死者的評論擺功發展到上至天文地理,下到雞毛蒜皮、廁所垃圾無所不包。

    “唱孝歌”實際上就是用唱民歌的形式來對死者一生進行評價,主要是說好的方麵,近似於對死者歌功頌德。但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多少功多少德能夠說上幾天幾晚呢?為了打發時間,有些業餘編輯就專門編輯了“孝歌”書,從經史子集中摘取、從民間收羅各種各樣內容和形式的、既好學又好記、涵蓋了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的“唱本”,拿到“孝堂”去唱。

    唱孝歌的人不一定非要精通音律不可,隻要你能夠記得一些唱本上編好了的“孝歌”歌詞就行了,然後要有膽量在孝堂裏放開嗓子唱出來或者說吼出來就達到目的了,反正拖聲咽氣有固定的音調,反正是為了醒瞌睡。當然也有唱得聲情並茂的,唱到情深處,催人淚下,引起在場的人加深對死者的懷念之情。

    開始唱孝歌之前要說“歌頭”。這和我們現在開會說開場白差不多,歌頭一般是孝歌隊裏的領隊或者知識麵較全、資曆較老的歌者來說。跟唱白一樣,說詞多種多樣,如“烏鴉飛來黑黝黝,師傅叫我說歌頭,歌頭歌尾我都有,不會現諞現逗啊!”、“說歌頭說歌頭,說來歌頭有根由,快刀切豆腐,芝麻打香油,又要說得快又要說得溜,不能現諞現逗啊!”、“牆上一棵草,風吹兩邊倒,我來說歌頭,說好就是好,不可好說孬,不能孬說好,更不能風吹牆頭草兩邊不討好啊!”

    說歌頭的時間有長有短,短的十幾分鍾,長的個把小時,如果說歌頭的人想要顯示一下他的才華,也有說兩三個小時的,不過顯得太有點兒頭重腳輕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