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白沈雲姬

第四二章、局長侃畫事(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楊俊來舉杯一飲而盡,然後倒豎酒杯,以示滴酒不漏,更表示先喝為敬的意思。

    眾人沒有異議,全都跟場,把手中的杯子喝了個底朝天。

    楊俊來說:“我畫畫純粹是業餘愛好。我在上大學時,學的是語言文學,業餘愛好是畫畫。我的導師武道至教授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但他的業餘愛好就是書畫。他原名武堅毅,因為他特別推崇畫聖吳道子,故改名武道至,有吳道子諧音之義。在他的影響下,我也愛上了畫畫,正是武老師對我的熏染,我知道了中國畫有三大類:即水墨畫、院體畫和文人畫,對中國畫的前世今生也有了一些認識。”

    楊俊來說,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鬥方,畫在扇麵上麵的有折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麵的認識。

    楊俊來又說,李教授你知道的,中國畫曆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麵,描繪本土曆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準。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麵繁榮的局麵。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化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如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麵。

    楊俊來滔滔不絕地說,但是,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穀、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鬆喦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浩、關山月、黃君壁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範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