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三字經新編

163:如負薪,如掛角. 身雖勞,猶苦卓.

如負薪,如掛角。 身雖勞,猶苦卓。 簡單釋義: 西漢時期的朱買臣,背柴趕路的時候也不忘讀書。 隋末時期的李密,將《漢書》掛在牛角上,去朋友家的路上也要讀書。 他們身體雖然擔負了艱苦的勞動,卻沒有忘記艱苦卓絕的讀書。 相關故事: 《朱買臣負薪苦讀》 朱買臣家裏很窮,夫妻二人以砍柴為生。朱買臣一心想要讀書做官,砍柴總是三心二意的,鄰居常常嘲笑朱買臣不務正業。 朱買臣的妻子覺得很丟臉,就勸說朱買臣,咱們別讀書了,你都四十多歲了,也沒讀出個名堂,不如一心一意砍柴,咱們踏踏實實的過日子。 朱買臣非但不停,讀書的聲音反而更大了,妻子過夠了這種日子,要跟朱買臣離婚。 朱買臣說:“我五十歲就能做大官,你已經跟我吃了二十多年的苦,眼看就要熬出頭了,還是別走了。” 妻子堅決離婚,於是,朱買臣就同意了,寫了一封休書,離了婚。 古人壽命較短,四十歲已經過了大半生,很少有人到了這個年紀還想離婚的。 由此可見,朱買臣的妻子對他失望到了什麽程度。 離婚以後的朱買臣,讀書更加勤奮了,他更加無心砍柴,連自己的生活來源都成了問題,又一次,朱買臣一邊讀書,一邊到墳地裏打轉,其實他是想吃有些別人的貢品。 朱買臣的前妻和丈夫看見他餓壞了,就給他食物吃。 由此可見,朱買臣的前妻也是個很念舊情的人。並非戲劇《馬前潑水》中描述的那麽厚顏無恥。 後來,朱買臣果然憑借讀書得來的學問做了官,此前的負薪苦讀也被大家傳位美談。 由此可見,庸人都是事後諸葛亮,隻以成敗論英雄,大多數普通人都不能客觀的看待問題。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末的李密,年輕時在皇宮裏做了個侍衛,因為常常左顧右盼,隋煬帝覺得他不能忠於職守,而且心思太活躍,容易滋生事端,就將他趕回了家。 失去工作的李密毫不氣餒,回到家以後的他發奮苦讀,決心做個有學問的人,將來要做比大內侍衛更大的事。 又一次,李密正在津津有味的讀《漢書》,好朋友請他去做客,他又不能不去,他索性就將漢書裝進一個口袋,掛在牛角上,讓後自己騎著牛去赴會了。 來回的路上,他就一邊慢慢悠悠的騎著牛,一邊津津有味的看著書。真是讀書趕路兩不耽誤啊。 大家看到李密用心讀書的樣子,紛紛稱讚他勤奮好學,李密掛角讀書的故事,一時被大家傳為美談。 致家長: 庸庸碌碌的普通人,寧肯將時間浪費在打麻將、看電視、玩手機和閑扯淡上,也不肯將時間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當身邊有人用這些時間去追逐夢想的時候,他們還要出言譏諷甚至拚命阻攔,認為那是“不務正業”的。 一個有夢想的人,必然要承受這些庸人之擾。 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喪失了承受質疑的勇氣,如何能成就遠超常人的業績? 所以,曾國藩就說過:大事不可謀於眾。 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人多易泄密; 第二個原因是——庸眾向來都是,事前譏諷,事後吹捧。 那麽,我們怎麽才能避免淪為庸眾呢? 我們的孩子怎麽才能避免淪為庸眾呢?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