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重回十八歲

289、要完蛋了(二合一)(1/4)

    李雪刀的宋江,給人感覺一驚一乍,扭曲感十足,就是一個平時壓抑克製的人在發酒瘋的狀態。每一個眼神,甚至包括他有些尖利的聲線,都帶著癲狂與銳利。

    而在這之後,還有一場戲,是李雪刀從潯陽樓上下去,鏡頭從樓上、以店二的視角,俯視著去看——從酒樓中走出,在雨中高呼“痛快”的宋江。

    此時的李雪刀走路搖搖擺擺,步子大不一,甚至肩膀也有些高低不齊,走著走著還跳了一步,那種癲狂扭曲之感,更是多了幾分最後的點睛。

    而張涵予那邊,尤其是最後題詩那段,拿筆的手四平八穩,字跡工整,好看是好看,但比起李雪刀這邊大不一,淩亂鋒銳的字跡,哪個像醉酒後癲狂之中寫出來的?

    就算宋江形象有了改變,但酒後寫字也不該是這樣,畢竟最後張寒予也演出了那種狂和醉,明顯就是當時導演考慮不周,肯定怪不到代筆的書法家身上。

    而李雪刀,最後那一筆肆無忌憚的下劃,寫出的那個變體的“作”字,還有最後胡亂往那個笑字上麵貌似有些“畫蛇添足”的一筆,酒後狂生的形象,更是演繹得淋漓盡致。

    苦悶、落魄、書生氣、匪氣、酒氣都出來了。

    長鏡頭就是區別於蒙太奇的手法,而恰恰老版水滸和新版水滸,在潯陽樓題反詩這段,正是這種區別。

    一個老老實實從前演到後,情緒調度從鋪墊到爆發都有交代,而另一個,中間混剪了幾段回憶來鋪墊,還加了煽情的BG來升華,最後覺得火候差不多了,大叫一聲,開始狂了。

    長鏡頭連貫,尤其是對於需要情緒連貫遞進來,感官比蒙太奇更真實,當然,在老板水滸,以及這時候大部分電視劇中,都是從前往後演,除了需要回憶的地方才會用到,這事情蒙太奇手法更多應用於電影上麵。

    反倒是後來的電視劇,動不動就回憶一番,還要帶上音效‘唰唰唰’,以此來加深劇情。

    有些地方用著的確挺好,但有些地方卻並不合適,尤其是人物情感的變化,這種連貫性一旦割裂,就起不到那個效果。

    當然,並不是後來那版的水滸不好,橫向比的話,在那個時候能出來這樣一部劇,已經算非常良心的製作了,劇中的演員也都非常敬業的去演,同時期根本毫無敵手。

    但如果縱向來比,跟演曹操的鮑國安那部水滸比,跟李雪刀這部水滸比,自然有差距。

    未來很多人吐槽,什麽時候不遲到不早退就可以頒發敬業獎了?可偏偏大環境如此。如果新水滸是不遲到、每準點到的敬業,那麽老水滸就是早到不,還有提前預習。

    在這場戲之後,寧遠真的感覺學到了很多,就像做數學題的時候,冥思苦想也不會,而聽了別人講解後,那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豁然開朗。

    這也是學數學光聽理論學不好,還要做題,尤其是不會,再對照答案或者聽講解,就能記憶很深的緣故,包括大部分理科都是類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