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教父

第253章 反製手段(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除了胡楊之外,就連管衝都沒有預見到,僅靠廣告費竟然可以賺這麽多錢。《華夏信息》是一本雜誌,那不像報紙隻有薄薄的幾頁,是一本實實在在的書。而一本書上可以刊載的廣告數量,是報紙完全無法媲美的。

    更不要說這本雜誌是全國發行,而且是有彩色印刷的。這也讓這本書高昂的價格,顯得物有所值。

    在電視都還沒有普及的八十年代,還沒有任何一個渠道能夠超過《華夏信息》。即便是以後電視普及率上來了,紙質媒體的影響力還是要在第一位的。著中國情況隻會被網絡普及所打破。

    《華夏信息》的作用直接決定了它的吸金能力。正在進行改革和開放中國各地,都對信息有著非常強烈的渴求。

    而隨著看到和體會到這一點人越來越多,《華夏科技》毫不意外的被抄襲或者說高仿了。

    各地都出現了抄襲的情況。好一點的,還會稍微遮掩一下,對語句格式進行一點調整。雖然核心是一樣的,但乍一看好像還有點不同。至於那些根本不要臉皮的,就完全照抄,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會改。

    抄襲啊、模仿啊、盜貼啊,這些問題就是二三十年之後也沒有什麽好辦法解決。但在現在,其實還真有一些手段可用。

    因為現在二三十年之後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華夏信息》的絕對優勢地位。作為全國第一家此類媒體,在廣交會這種規模大會上打響了名氣,這是不可複製的。

    而更加重要的是,隻有《華夏信息》有能力匯總全國的商業信息。這是其他人短期內都做不到的。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講,在時期內這大約可以算是壟斷。

    必須要注意的是,隻是在個時期內,是具有時效性的。所以《華夏信息》對於這些遍及全國各地的“盜版”,設計了一套專門的“反製”計劃。這套計劃要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做些準備以及選擇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準備工作很簡單,就是搜集用戶資料的同時,順便也搜集那些盜版者的資料。這項工作進行到現在已經持續了幾個月,專門負責這件事管衝,給了胡楊一份匯總,讓他決定現在是否開始執行那個反製計劃。

    仔細研究了之後,胡楊還是認為時機不夠成熟。用戶對於《華夏信息》的依賴性還不夠,現在雜誌的覆蓋麵還不夠。以現在的發展形勢估計,今年之內應該達不到胡楊想要的火候。

    按照胡楊的要求,這次他們住在了廟街附近。除了九龍城寨,這裏應該是最貼近香港市井的一個地方。

    有一位著名的美食家曾經說過,了解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法的不是去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而是去當地最有代表性的菜市場。隻有去了當地的菜市場,才算是與這個城市有了“肌膚之親”。

    但胡楊選擇這裏,並不是想與這個城市有更深入的接觸。隻是基於兩個簡單的理由,第一個這裏人員構成比較複雜,很難被監視同時也很容易隱藏。另外一個就是,這裏的東西很好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