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教父

第127章 年輕的優勢(1/3)

    從戰爭和動蕩年代中走過來的人,大多能理解這一點。但在和平時期出生,在平穩的年代中長大的人則不會。

    這或許就是代溝形成的最大原因。

    秦海清說道:“安定的社會環境的確是最重要的。在特定的曆史時期,我們有特定的曆史任務。

    而現在我們的任務是改革,是開放,是搞經濟建設,是讓人民不光能吃飽還能吃好。在這個曆史時期,需要想你們這樣優秀的年輕人,提供你們年輕的想法。”

    又一次被大領導當麵表揚,胡楊隻能是壓抑著激動的心情,拍著胸脯額保證一定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而鞠躬盡瘁。

    秦海清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然後接著說道:“我們找的那位專家,對小胡提出的這個炸橋的想法很讚賞。找機會一定要介紹你們認識。”

    胡楊高興的說道:“我也很期待。”

    秦海清笑著說道:“他可是說了,你的腦袋裏肯定不止這一個點子。這個炸南京長江大橋的點子,恐怕還是最容易被接受的那個。”

    能夠給決策層“上課”的年輕人,天才都應該是底線。如果是一個經濟政策方麵的天才,那由長江大橋的問題,逆推得出這種結論也應該算是正常操作。

    值得胡楊注意的,是老領導把這話說出來的意思。或許,這就是一般領導對下屬的激勵。就像老師總會對學生說:你還有潛力,你還可以更優秀,我知道你還能更好...之類的。

    但秦海清不是一般的領導。

    胡楊腦中閃過一連串關鍵詞,計劃生育、人口結構、戶籍製度、GDP考核製度、公務員人口比、房地產開發、西部開發、東北振興、蒼蠅老虎...

    腦子裏的東西真的不少,但哪一條都不能說啊!當日憋出一個“炸橋”來已經是讓胡楊的心跳瞬間逼近200。其他這些,他是說什麽都不敢隨便說的。

    胡楊帶著三分靦腆七分不好意思的說道:“其實,江橋的那個想法也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最近一定加強學習,多看多想。”

    這是托詞,就連周揚青都知道。但大家都不會拆穿他,說到底胡楊還是一個二十歲的青年。除了胡楊自己之外,其實大家都不太會忽視這個客觀事實。

    以他的表現而論,至少配得上人才和天才的評語。但除了羅鵬程之外,外人對胡楊的了解都僅限於此。有驚豔的表現是人才,偶有那就是天才,總是有,那就是妖孽了。

    這是胡楊一直都極力避免的情況。

    大家都喜歡人才,有本事的領導都喜歡天才。但到了妖孽這一級,就真的沒幾個人會喜歡了。

    喝完第四道茶,老領導就離開了。畢竟上了年紀,大晚上茶水喝多了會影響睡眠。但周揚青留了下來和兩個人一直喝到第八道。

    一般來說,大秘書應該始終跟在老領導身邊。而他自己單獨留下,肯定是有特別的原因。而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定是老領導授意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