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教父

第9章 大兒子的困局(1/3)

    傳統教育中,學習就應該專業,在某個特定範圍內盡可能的專精,而胡楊的目標是盡可能的了解更多相關的知識。一個瞄準了深度,而另一個則是廣度。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重點的學習。冶金領域中的特種鋼鍛造,就是他現在花費精力最多的部分。

    作為一個職業間諜,他曾經接觸過很多三十年後的科技情報。其中很多在當時都算得上是非常尖端的技術。

    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技術都太過先進,所以他根本沒辦法直接拿來就用。當初接觸這些資料,他都是用特殊的記憶方法,強行把公式和文字強行記一下來的。

    而想要把這些先進技術簡化或者逆推,不是他現在有能力完成的。所以他需要一個學習積累,然後的消化這些東西的過程。

    經過了一周的填鴨式惡補,總算對現在國內的科技水平有了客觀的認識。也對自己所掌握的那些技術,進行了第一次有指向的梳理。

    胡楊發現短時間內有可能在國內實際應用的,隻有一個特種鋼的工藝配方。

    除此之外,其他技術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空中樓閣,太高也太漂。短時間內還隻能待在胡楊腦子裏。

    一天到晚泡在資料室裏,胡楊漸漸的認識了一些熟麵孔。能夠進這個資料室的,都是有真本事的人。胡楊自然也不會浪費機會。

    混熟了之後,他沒少做不恥下問的事情。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回報。這年頭能懂一門外語的人都是很少,更不要說同時精通三種的。所以胡楊也會投桃報李的幫他們翻譯一些資料。

    冶金局小胡的名聲,其實也在悄悄的流傳於幾個兄弟單位之間。

    資料室的晚上要比白天熱鬧。這個缺乏娛樂項目的時代,這機關有又是在郊區。來資料室看點文藝期刊,就成了很多年輕人的消遣方式。

    國內的主要期刊,這裏可是一本都不缺的。

    吳霜也是會時常出現在資料室的人。而像他這樣的借調幹部,也是晚上來這裏的大多數。

    借調幹部幾乎都有大學文憑,外語也肯定是修過一門。從外文雜誌上翻譯文章,再投稿到國內專業雜誌上。一般都會有幾塊到十幾塊的稿費。這對他們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當然,他們自己是不會公開承認,這些行為就是為了賺取稿費。他們的統一說辭是:咱們國家封閉的時間太長了,很多實踐部門的同誌都不了解國外的動態,利用業餘時間翻譯一些好文章出來,也是讓他們能夠開開眼界嘛。

    胡楊真想認識一下這段話的原創,他將來在仕途上肯定有大發展。

    這些晚上到資料室翻譯文章的借調幹部,是胡楊在這個單位最早認識的一批人。其中最熟悉的除了同寢室的吳霜,還有一個叫隋玉斌的東北老鄉。

    哈工大畢業,專業是機械工程。和吳霜一樣都是學俄語的。是恢複高考之後最早一批考上大學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