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督

第1705章 執政改革(2/3)

    重建京營,但是定額隻有一萬,由皇室出資自己豢養,稱為皇家儀仗隊,由勳貴和朝臣子弟榮任。這支軍隊不參與實戰,隻負責保護皇室安全,以及出行儀仗。

    皇室內帑與外朝徹底分開,每年國家由國庫撥付二百萬皇室贍養費用,此為定製,永世不得更改。而皇室的各個股份投資,原先的家產,以及收入,國家也不得再與覬覦。

    國庫沒錢,想向皇上內帑伸手,那叫借。皇上借你,那是人情,不借你你也沒轍。皇上收你利息,你也得挺著。

    結果就有了後來一次皇上帶著皇後堵著內閣大門撒潑耍賴討債,最終將國家告上三法司法庭的事。沒辦法,最終朝廷不得不從銀行貸款還債的事情出現。

    但那時候,已經沒有人指責皇帝的薄情寡義,反倒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

    官員的任免,由禦史台考核,六科給事中評定,最終交給吏部舉手表決通過。但三品以上,還必須交給內閣和元老議政院再次審核,最終舉手表決通過。最終由皇上簽署任免令,當然,這僅僅在明,你是大明的官員,是大明皇帝的臣子。

    而元老議政院和內閣的製度也有所改變。

    元老議政院,是大明執政兩駕馬車之一,他是由退休致誓國朝重臣以及勳貴公侯組成,由公推的德高望重宿老院長主持,第一屆院長是德高望重的孫承宗。他主要的職責是監督內閣的運作。審核內閣提交新的政策的製定,彈劾罷免內閣成員。記住,這裏隻指彈劾罷免內閣成員,而不得幹涉朝廷其他官員。其實就是給內閣拴上籠頭,使得內閣不能胡作非為。

    同時,一旦出現戰爭,元老院立刻轉型為參謀部,讓宿老發揮人老成精的特長,製定戰略計劃,行駛對帶兵大將和兵部的監督,協調工部後勤的調配。

    以上都是以精英推選而不是下普選。這倒不是毛文龍改革不徹底,而是毛文龍依舊當時的國情,和後世的普選弊端,再大家吵架幾之後決定的。

    一旦施行普選,一來民智未開,根本施行不了,二來的確是耽誤功夫浪費精力。一個首輔或者是元老議政院的院長,為了上任,就要拿出一年的時間來向全國的老百姓宣傳造勢,然後為了保住位置,還要拿出功夫繼續宣傳自己。等下一屆開始選舉,就又要開始循環這樣的操作。如此這個首輔不用做正事了,就整日為自己的事情忙吧。

    皇上可以封駁提名,但隻能有三次這樣特權。皇帝有豁免權,即便是罪大惡極的,也必須執校但每年隻有一次(朱慈育在位其間,沒有一次動用這些權利)

    宣布朝廷以後政令依舊以皇帝聖旨為正名,但必須通過元老議政院,內閣署理才成為大明正式的政令,缺一皆為廢紙。

    撤銷大帥總兵官永久帶兵的權利。師以上的將軍隨時輪換絕不專屬。

    兵權交還給兵部,隻有戰爭出現,由兵部指定任免將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