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督

第1224章 四麵合圍(2/2)

    戰爭這個東西其實就是這樣,當地一個人,可能就是為了一口氣,就發動了戰爭,這樣的例子在曆史上屢見不鮮,什麽胡子戰爭,馬槽戰爭,口水戰爭。

    是發動戰爭的人,不過是憑借著一口意氣用事,當他事後冷靜下來的時候,是個人,就都將為這種莫名其妙的借口而發動的血腥戰爭,打亂了自己平安富足的生活而後悔,但在這個時候,後悔還有用處嗎?你還能收住手嗎?

    如果後悔有用能收住手,希特勒早就收手不再打蘇聯了,而當他在蘇德戰爭的後期,想要和蘇聯共和的時候,不管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誰也沒有了退步,隻能打下去,直到其中的一個人徹底的倒下。

    當然這些話的有點遠,就眼前的狀況也是如此。

    努爾哈赤發動了這場戰爭,延綿了十幾年,當他兒子皇太極,想要結束這場戰爭的時候,大明朝廷卻不同意了。

    也真是的,你想打就打,想不打就不打,那麽這個世界有你了算了,還與別人有什麽事情嗎?

    現在的狀況就是這樣。

    皇太極想通過這次突襲京畿,和大明的皇帝來一個城下之盟,體麵的結束這場戰爭。他現在的心思已經不是獲得最大的利益的野心了,隻要讓他能夠成為一地的諸侯王,讓他好好的養精蓄銳一陣,也就心滿意足了。

    但是可惜的很,千古名人的那句話最有道理:“你可以將一個事情發起,但是這個事情的結束,卻並不由你決定了。”

    “麵對大明皇帝的營壘,我們久攻不下,而且死生累累,然而大明的勤王之師,卻在四周好整以暇的整頓,正在如泰山壓頂一般,像我們慢慢的聚攏,情況有點不妙。”

    其實用泰山壓頂和情況不妙,來現在的局麵是恰當的。但這樣的語氣和形容詞,卻不應該出現在一個君王的口中,這對整個將士的士氣,將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但是麵對這樣的局麵,皇太極還能用什麽詞語來形容呢?

    “再次派一個信使,去和大明的皇帝談一談,我願意放棄原先以山海關為界,改為以遼河為界,承認毛文龍占據的地區,依舊為大明的領地,再次進行談牛”

    這樣的條件,已經比原先那種氣勢洶洶,成為兄弟之國,以山海關為界退讓了好幾步。

    按照皇太極自己的心思解釋,那叫做大丈夫能屈能伸,但不過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那不過是冠冕堂皇的遮羞布,維護一下自己體麵罷了。

    之所以在這個時候皇太極做出這樣巨大的讓步,原因並不是因為大明勤王軍隊四麵合圍,也並不是因為毛承祿的騎兵,開始在四麵騷擾牽製,八賢王的大軍步步緊逼,更不是因為劉興賢隔絕了自己的退路。

    麵對這些大明的勤王軍,皇太極還有信心,隻要派出五千勇士,必將一擊而潰。現在他最擔心的也是最恐懼的,那就是探報裏,毛文龍帶著他的第5個兒子,氣勢洶洶的殺過來了。

    現在皇太極對自己的行動,後悔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