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太子

第二百零二章 答應(1/2)

    欽差船

    窗格傾入些光,照亮了一片,在崔兆全麵前放著一封家書,沒有落款,外麵封皮空白一片,但因蘇子籍剛才已講明了,知道這是邵思森留給家人的書信。

    崔兆全此時有些怔怔,臉上毫無表情,隻低頭取出的信,展開了,結果發現除了書信,還有一篇悼友文。

    漫不經心地瀏覽著,書信倒罷了,匆匆看過,不過是邵思森對家人一些囑托,這隻是遺言,言辭懇切,能看得出,邵思森臨死前必對家人有很多不舍。

    “家書的確看著令人唏噓,邵思森也值得同情,但哪個喪命在海上的人,不值得同情了?

    “在大鄭百姓的心中,死後入土為安,才能魂安。”

    “但海上行船,往往旅途長,又時刻有著危險,稍不留神,就可能染了疫病,為了已死之人而額外開例,需冒著風險。”

    “隻憑這家書,不足以打動。”

    “但不得不,蘇子籍能為友人低頭,我也不是不能額外通融。”

    蘇子籍指用這信來打動自己,好讓自己額外通融,將邵思森屍身運回去,以崔兆全對蘇子籍的了解,覺得不太可能。

    而蘇子籍因此向崔兆全低頭,比家書更讓崔兆全觸動。

    高官誰沒幾個朋友?

    可往往官場上的朋友,不到關鍵時,你根本不知是會在自己落難時拉自己一把,還是插一刀。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能拉一把自己,絕對是至交了,可蘇子籍與這個邵思森的關係,有到這個程度麽?

    而蘇子籍其人,經過西南之旅,崔兆全也算略有了解。

    就這脾氣,在十日能梗著脖子不肯接自己遞去的梯子,不肯與自己緩和關係,之前還覺得,這或是仗著背後有趙督監,才會這樣。

    可有了現在的舉動,種種猜測,以及蘇子籍的印象,一下就模糊了。

    “難道我真錯怪了蘇子籍,其實他並不是討好太監,交往有些過密,僅僅隻是因為感謝?”

    別看結果是一樣的,可原因不同,給人的感覺就截然不同了。

    能不怕人非議,因趙督監幫忙,就毫不介意交往,這樣的人,遇到朋友落難,焉有不拉一把道理?

    現在為邵思森屍體求情,與這就一脈相承了。

    崔兆全心中翻騰,已將書信粗略看完,放到一旁,又將悼友文讀了。

    這一出手,就明顯不同,情感深切,簡略得當,全文無一處氣不足,等讀到“先民誰不死,知命複何憂?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這句時,更不由驚歎,繃不住表情,神色複雜看向站在自己麵前的少年。

    “此子文采風流,當是一絕。”

    崔兆全沒有立刻話,再讀了一遍,良久才:“你有如此才,既有此求,我豈能拒絕,斷了一段風流?”

    有這樣的才能,這樣的佳話,足以傳世,被人津津樂道!

    蘇子籍低眉看了一眼。

    “【四書五經】16級(1566/16000)”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