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錄

第1725章 祖孫(1/2)

    石砫

    短短兩個月,秦良玉臉上滄桑欲濃,老話說兒行千裏母擔憂,馬萬年第一次扛大旗出征,她這個做奶奶的也是時刻牽掛著,即便有四個經驗豐富的侄兒在左右輔佐,但已然放心不下,因為對手是經驗更豐富的賊軍,且戰場瞬息萬變,稍有差錯便可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秦良玉不想再白發送黑發了,她的哥哥和弟弟為國捐軀了,丈夫兒子也為國盡忠了,眼下老馬家就隻剩下馬萬年這根獨苗了,若再有差錯,她死後都不知道如何見馬家先人了。

    可是馬萬年不能不去!

    作為一個能載入史冊的巾幗英雄,秦良玉的胸襟氣魄以及視界都非常人堪比,她深知慈母多敗兒,溺愛和過度保護隻會適得其反,眼下自己還活著,石柱境內那些土司一個個還服服帖帖,還能保持平和軍麵,周邊溪峒也唯他是從,可一旦自己走了呢,以現在的馬萬年能鎮得住場子麽。

    沒人比秦良玉更了解這個孫兒了,以他眼下資曆,威望,手段都遠不及其父更不能和她這個老狐狸比了,他根本鎮不住下邊的各路土司溪峒,即便有四個侄子相助。

    所以她要在自己死之前,好好曆練這個孫兒,讓他能將石柱土司這個位子坐穩了,能像他爹那樣不光能獨當一麵,還能成為朝廷的棟梁砥柱,大明那麽多土司,可這數十年來有哪家比得過石柱馬家在朝野上的威望,她要馬萬年將這個威望再延續下去!

    雖然這些威望有一大半都是她秦良玉掙來的,但她也是馬家的人,所以她要用剩餘不多的精力來給馬家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馬祥麟沒死的時候就對馬萬年要求極為嚴格,習文練武學兵法樣樣不落,兩年前馬祥麟戰死後,秦良玉對其要求更加嚴格並放手部分政務軍務與他親自斷定處理,手把手的教他如何禦下,如何處理各種關係等等。

    唯一的遺憾就是在兵法上戰事上馬萬年還是紙上談兵,他需要一個實戰的機會,雖然之前也曾隨父親打過仗,但跟著別人扛旗和自己扛旗完全是兩碼事。

    所以當這次機會來臨時,她毫不猶豫就將馬萬年推了出去,但卻又總是提心吊膽。

    本已古稀之年,精力已是不足,馬萬年一走還將兵馬都幾乎帶光了,境內大小事務又都落在秦良玉身上,事事親為,這兩月身心俱疲。

    不過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自馬萬年發兵之後,每隔幾日便有消息傳回,比如周邊溪峒響應如潮,比如輕鬆取了周邊州縣,這些都讓左良玉欣慰不已。

    一眨眼發兵兩個月打重慶都快一個月的時候,秦良玉這時候有壓力了。

    她是個百戰老將,心思縝密眼光毒辣,比如年前張獻忠入川時她聽了賊軍入川路線便推測出其必攻之處,當時給出了一針見血打七寸的建議,奈何上頭聽而不聞。

    這一次她同樣預先聊知奈何不得重慶,隻是讓馬萬年曆練一番也順便練練兵而已,但時日已久,各種麻煩事就來了,糧草供給困難不說,最重要是一旦賊軍有援兵前來,那馬萬年就危了!

    那怎辦?此時左良玉還不知道雲南那邊的叛亂平定了沒有,所以不敢貿然撤兵,可是不撤兵萬一被合圍則危也,且糧草已是供給不上了。

    正在糾結之際,涪州的靈寶塔派人送來消息,東廠大太監從雲南過來了此時就在涪州,不日前往石柱拜見。

    秦良玉大喜,那太監既然來了就說明雲南的叛亂已經平定,掐指一算其在雲南最多也不過呆了二十多天,竟然這麽快就平定叛亂,果然厲害,不過想想或許平定之功是沐王府的,他不過督戰而已。

    可即便如此,她也十分好奇這個太監,想親眼見見到底是怎樣的人中翹楚,能在短短一年內力挽狂瀾,大敗闖賊和韃子。

    於是趕緊令人張燈結彩布置準備迎接那大太監,又讓來人傳令馬萬年速速撤兵回來,既然雲南叛亂已平,她的任務就完成了,趕緊趁賊軍援兵未到之前撤離,遲則隻恐生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