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錄

第511章 回京秉筆(1/2)

    大明崇禎十七年四月初三,崇禎帝有旨出關,提東緝事廠督主常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回京述職。

    司禮監為大明內廷二十四衙門之首,掌印和秉筆太監為司禮監之首乃內官人生巔峰,掌印雖稍高秉筆,但實權卻大大不如,大明史上同時任職秉筆和東廠提督的隻有魏忠賢,內廷之最,權傾朝野。

    而如今,太監常宇橫空出世,未及弱冠之年,便已比肩魏忠賢,實謀世之奇聞。

    寧遠大捷,諸將皆以戰功進階,唯常宇原地踏步,麾下皆為之不平,其卻不以為然,此聖旨一到,諸將歡喜不已,誠心恭賀。

    內廷司禮監秉筆原是崇禎的心腹太監王承恩,常宇功高,他再是不計較,朱由檢也不好意思啥都不給,把秉筆給了常宇,而王承恩順勢做了掌印太監,皆大歡喜。

    至此,內廷第一把交椅,常宇坐穩了。

    明麵是回京述職,常宇心知肚明,南邊形勢緊急需要他去堵槍眼了,崇禎之所以等了好幾才讓他動身,絕非心疼他太過『操』勞,而是關外戰事剛過,形勢不穩,留他坐鎮寧遠敲山震虎。

    待得這數日,眼見多爾袞嚇破膽逃入錦州城龜縮不出,而思量之後確定清軍損失太過慘重沒有能力再入關或者圍困寧遠後,加上南邊真的已到火燒眉『毛』之際,崇禎便快馬加鞭讓他回京“述職”。

    常宇要回京自不可能孤家寡人,麾下嫡係四營人馬必是形影不離,出來開眼界的吳惟英率領的神機營也得回去,借高第的三千騎兵和大炮要還回去,薊鎮總兵唐通也要回駐地駐防,至於李岩部必然也是要跟著走,崇禎雖未明言讓常宇南下禦敵,不過大家心知肚明,隻怕回家走個過場後立刻就要南下,而李岩這支人馬就要用到了。

    短短二十,眨眼間就過去了,吳三桂和太監之間有了深厚的戰友情,聞常宇要走,吳少保淚濕襟。

    有人覺得吳三桂矯情就是做個樣子,但有的人覺得或許是出自真情流『露』,畢竟吳三桂取得這場大捷官至少保,其中沾了太監太多的便宜。

    若不是常宇,吳三桂如何以低於多爾袞的十餘萬大軍,恐怕下場非死即降,又何來吳少保,可以吳三桂如今這番揚名立萬,靠太監一手成!

    當然,若不是常宇,多爾袞根本都不會來寧遠城,或許現在正在關內大肆掠奪,而吳三桂要麽在關外觀望,要麽奉令撤入關內,日夜兼程披星戴月去堵截清軍呢。

    可這些誰又有知道呢。

    現在的結果就是多爾袞潰敗,吳三桂封少保,建功邊軍曆年之最,一戰成名,未來不可限量。

    清軍雖退,邊防不能大意,吳三桂和他的寧遠軍任重道遠不可隨意調動,繼續鎮守關外這座邊城。

    唐通作為援兵千裏奔襲雖是受盡苦寒,但收獲卻也滿滿,繳獲的清軍大量物資,吳三桂沒有氣,分了他很多,僅戰馬抬手間就送了二千騎,加上其麾下士兵以戰領賞,順帶來原先的欠餉也解決了部分,也算賺的盆缽滿,這場打援真是主賓盡歡。

    當然若論收獲之最,還屬李岩部,本是一群窮『逼』,從太原奔襲而來,受盡苦楚,像要飯花子一般,然則人家命好,跟著太監打了幾次助攻以最少的損失建了最大的功不,還收獲最豐,從軍裝到軍備都鳥槍換大炮,原本萬餘人僅有幾千騎兵,現在幾乎成了騎兵,而且所得賞銀最豐,堪稱史上最大的撿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