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征服者

第十三章 封駁和中旨(2/2)

    劉謹心驚肉跳,在大明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永王的封地是湖州府,也就是說永王沒有旨意是不得離開湖州府城半步的,若是離開形同謀反,不過永王是今上的親弟,那就算去湖州府下轄的州縣問題也不會太大。

    可主子卻說把肅清倭患的事交給永王,而且還是明旨,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隻要哪一個地方出現了倭寇,永王就能前往哪裏征剿,那這活動範圍可就大了,至少福建、浙江、兩廣等沿海地域都可前往。

    這旨意要是發出去,朝廷不翻了天才怪,估計朝裏的大臣不要說是哭諫,恐怕死諫都不稀奇。

    “主子,這旨意隻怕內閣會封駁……”

    朱厚照想罵人,要知道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他的旨意就是天憲,然而在大明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

    在大明,皇帝的旨意有時候就是放屁,因為聖旨要具備法律效力,需要司禮監蓋上皇帝的大印然後送到內閣加蓋內閣的印章才算數,內閣要是覺得皇帝的旨意不妥,就能行使封駁之權。

    什麽是封駁?簡單點說,就是旨意是扯淡,內閣不通過,發回司禮監重擬……

    朱厚照要給永王三衛兵馬真要說起來還不算破壞祖製,因為祖製就是親王可以擁有三衛兵馬護翼,這也是太祖時代分封諸王鎮守天下的初衷,隻不過到了永樂時期,為了防止後世有人效仿他自己再來一出靖難,所以對各王兵馬進行了削減,但並非是明麵上的。

    可藩王無詔不得離開封地可是真兒八經的祖製,朱厚照想要永王肅倭,就是明目張膽的破壞祖製,這樣的旨意發到內閣要是能通過才叫有鬼。

    不過內閣有封駁,皇帝也可以下中旨,所謂中旨就是皇帝的旨意不通過內閣直接發給接旨人,不過中旨同樣會被抵製。

    比如大明的高級官員想要上位需要六部九卿公推,也就是備選的幾個人由六部九卿來投票,得票高的就會被推薦給皇帝,最後多半能成為新的大佬。

    這是正常的程序,也說明人事任命權還在皇帝手裏,可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麽回事,比如皇帝看好一個好基友,想讓他當吏部天官,但會推的候選人名單裏麵沒有怎麽辦?

    那麽會推之後遞交上來等批示的人選就會被皇帝否決,然後下旨意給內閣告訴閣臣,這位好基友可以勝任天官,但內閣覺得這家夥不夠資格,於是把皇帝的旨意封駁。

    這時候皇帝就可以下中旨,直接給好基友讓他接任吏部天官,好基友也確實可以坐上這個位置,因為皇家最大的權利就是人事任命。

    但是基友再好也未必敢赴任,因為隻要他赴任,就鐵定會遭受到官場上所有官員的鄙視和不屑,就好像他這個天官是通過諂媚皇帝得來的一樣,就算坐上那個位置也別想開展工作。

    由此可見,皇帝的中旨對於文官而言就跟廢紙沒多大區別……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