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品小員工

曾國藩(一)(1/2)

    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蔣介石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人們關注的風雲人物。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以並不超絕的資質,後來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但這個名臣的背後,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用兩句話概括,那就是“文能應試,武能殺人”。文人與屠夫,本有天壤之別,但在曾國藩身上卻能合二為一,他既能舞文弄墨,又能舞槍弄棒,締造出一支強悍無比的湘軍。曆史就這樣給曾國藩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

    對一個曆史人物的蓋棺論定,百年足矣。可這麽多年過來了,人們對曾國藩的熱情非但沒有減少,反倒與日俱增。

    一個是完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個是晚清統治最黑暗時期的封建社官僚。毛卻如此評價曾國藩,與吳韌早期在曆史書上讀過的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太平天國運動的扼殺者,清朝封建君主製下的忠實走狗截然不同。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同一個思想陣營的人對曾國藩的評價近乎完美無瑕,但即便是不同思想陣營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幾乎是如出一轍。比如說蔣介石和。

    據說蔣介石的案頭就擺兩本書,一本是聖經,那是為了取悅他那信奉基督教的太太。另一本書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蔣介石自己的話來說,平生隻服曾文正公。

    蔣介石是如此佩服曾國藩,也獨服曾文正公:“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

    這種現象不由引發了吳韌濃厚的興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在南方為官,不可不熟悉其人文典故,遊曆名人故裏以多見多聞,尤其是兩個人的曆史(作為開國“皇帝”的毛,和作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不可不研究,對於近年來那位官場推崇備致的封建官僚曾國藩,在讀過唐浩明的三卷曾國藩(血祭、野焚、黑雨)後,吳韌心向往之,作為一個追求獨立思考的年青官員,吳韌安排淩子剛著手暗中組織曾國藩故裏之行,他要去“拜訪”那位曾文正公的故居,與其神交,以從其中吸取為官的經驗和借鑒。

    一個星期六的淩晨二點,淩子剛開來了一輛黑色桑塔納,車上坐著虹橋總支的領導班子成員(主任一名、副書記一名,副主任兩名)等吳韌一上車,坐在空出來的前麵,淩子剛一腳油門,車就向著湖南省雙峰縣一個叫荷葉鎮的鄉村駛去,路線淩子剛早已和吳韌商量過好幾次了,他們估算到那裏時大概是上午九點半左右,參觀走訪到下午五時許,在縣城吃過晚飯就“打道回府”。自從吳韌“入主”虹橋總支對於幹部相繼出台了一係列獎勵政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極大的激勵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最顯效的是凡總支的幹部去駕校學習駕駛技術並取得駛證的“公家”一律予以報銷其學費、考證費4000元的一半2000元,最先是淩子剛,後來就是三個副職都相繼考取了駕證,那在當時可以說是創小浪鎮曆史之先河,按他的說法就是將來哪一天他們就是不當幹部了,也學會了一門謀生的手藝,其實際效果是後來那幾個人都相繼走上了領導幹部崗位,對於他們的“龍頭”吳老大始終心存感激之情,此乃後言,恕不贅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