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之遼史

誌第七(1/5)

    定霸縣。本扶餘府強師縣民,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長寧宮。戶二千。

    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潞縣。本幽州潞縣民,天讚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於京東,與渤海人雜處。隸崇德宮。戶三千。

    易俗縣。本遼東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結構遼東夷叛,圍守經年,乃降,盡遷於京北,置縣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屬置焉。戶一千。

    遷遼縣。本遼東諸縣渤海人,大延琳叛,擇其謀勇者置之左右。後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屬於京東北,故名。戶一千。

    渤海縣。本東京人,因叛,徙置。

    興仁縣。開泰二年置。

    宣化縣。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淥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上京,太祖創業之地。負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以天讚。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鸞<一○>。中有曆代帝王禦容,每月朔望、節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並赴致祭。<一一>又於內城東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簡皇帝遺像。是歲太祖崩,應天皇後於義節寺斷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斷腕樓,樹碑焉。太宗援立晉,遣宰相馮道、劉等持節,具鹵簿、法服至此,冊上太宗及應天皇後尊號。太宗詔蕃部並依漢製,禦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因改皇都為上京。

    城高二丈,不設敵樓,幅員二十七裏。門,東曰迎春,曰雁兒;南曰順陽,曰南福;<一二>西曰金鳳,曰西雁兒。其北謂之皇城,高三丈,有樓櫓。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內。內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門曰東華,西曰西華。此通內出入之所。正南街東,留守司衙,次鹽鐵司,次南門,龍寺街。南曰臨潢府,其側臨潢縣。縣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後建。寺西長泰縣,又西天長觀。西南國子監,監北孔子廟,廟東節義寺。又西北安國寺,太宗所建。寺東齊天皇後故宅,宅東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後所建也。其南貝聖尼寺,<一三>綾錦院、內省司、曲院,贍國、省司二倉,皆在大內西南,八作司與天雄寺對。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東門之北潞縣,又東南興仁縣。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驛西南臨潢驛,以待夏國使。驛西福先寺。寺西宣化縣,西南定霸縣,縣西保和縣。西門之北易俗縣,縣東遷遼縣。

    定霸縣。本扶餘府強師縣民,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長寧宮。戶二千。

    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徙富利縣人散居京南。統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湣宮。戶四千。

    潞縣。本幽州潞縣民,天讚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於京東,與渤海人雜處。隸崇德宮。戶三千。

    易俗縣。本遼東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結構遼東夷叛,圍守經年,乃降,盡遷於京北,置縣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屬置焉。戶一千。

    遷遼縣。本遼東諸縣渤海人,大延琳叛,擇其謀勇者置之左右。後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屬於京東北,故名。戶一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