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亂起蕭牆

第四十三回 乘龍舟禦駕視河工 受淩辱宦女落風塵(1/4)

    康熙二十三年,靳輔任河道總督滿六年,自高家堰減水壩決堤,不知是因自愧治河乏術,抑或連連擢升,民政事冗,無暇顧及,河工的事於成龍不再插手,靳輔和陳潢頓覺諸事順手。不但黃、淮、運河沿岸決口漸次堵塞,高家堰以西及運河、清水潭也深挑一遍。清江浦至雲梯關到海口的夾堤俱都如期完成。至此,從鄭州東到江蘇海口,一瀉不盡的黃水被緊緊夾困在堅堤之中。兩岸曆數十年被水的澤園,涸出田土三百餘萬頃,大多數墾成熟荒,朝廷雖暫不征賦,卻也不須再作賑濟,捉襟見肘的窘況頓時改觀。二十二年冬,戶部除了有錢替長城以北駐軍全部更新裝備,居然撥出大筆款項,整修了紫禁城、暢春園、牛頭山等處不急之務。吏部考功司依例將靳輔治績具本實奏上去,躊躇滿誌的康熙立即朱批:靳輔食雙俸,加尚書銜仍領河督事務。

    接到魏東亭和穆子煦的聯名奏章,眼見江南消除了一大隱患,康熙高興得兒夜沒有睡好,一邊下旨命將楊起隆就地淩遲處死,一邊緊張地召見駐塞北將領飛揚古、狼瞫等布置機宜,命禮部和戶部會議安排南巡事宜,如何視察河道,怎樣祭奠明孝陵,何時參拜曲阜孔廟及官員迎送、駐蹕關防等項,無不備細,也不及一一詳述——開國四十年,曆君兩代,還是頭一次皇帝出巡至江南金粉名城。康熙自不必說,朝野上下人等連同茶肆酒樓間也都在紛紛議論,幹戈從此消弭,太平盛世氣象已經露出端倪了。按照禮部初議,康熙車駕陸路由山東南下,登泰山封禪,拜孔子廟,然後再到南京。但奏折呈上,康熙卻沒有依議批準,而且改為先西巡五台山,徑直南下,由風陵渡登舟東向,順流查看河工,從南京回程走運河視察漕運,參拜孔廟,去掉了登泰山封禪大禮。曆代君王隻要小有成就,無不要登泰山封禪,顯示聖文神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康熙幼擊權奸,戡定內亂,修明政治,輕徭薄賦,二十餘年即天下大治,比之前代封禪君主早已有過之而無不及,卻如此謙遜,把熊賜履、李光地等一幹理學名臣敬佩得五體投地,上本稱頌,說了幾車好話。康熙也不理會,至四月初二便啟動大駕浩浩蕩蕩出了北京,隻留熊賜履陪侍太子坐鎮北京。

    龍舟過了鄭州,河工壯觀的景象立刻呈現出來,依河勢寬窄流量,沿岸四丈餘高的縷堤芳草縕,將黃水緊緊束起,幾乎見不到沙灘,隻因河堤夾緊之後,水速加快,將河沙衝走。從河堤水痕上明顯可見,河床平均已下降二尺有餘。為防洪水決潰,縷堤之外二裏之遙,還築著遙堤。遙堤上柳絲拂風、淺槐密植,宛如兩條綠龍,數千裏連綿不絕。康熙麵上雖沒露出來,心裏卻暗自稱許。過了開封,康熙終於來到了靳輔創建的工程減水壩。但見南北兩岸各開一大閘,臥石到頂的堅堤外又有兩條大渠,將黃水分成三條支流,蛟龍探爪般蜿蜒東伸,十裏之外又與主流相匯,與減水壩相通的還有十幾條大渠,都建有閘口,澇時封閉,旱時引水灌田。幾個上書房大臣都沒見過這個,跟著康熙時而用篙測量水深,時而棄舟登岸細看。高士奇見康熙高興,因歎道:“我學生讀書多矣,見識如此淺陋!這減水壩實是千古奇創,既有分水之能,有防洪之功;又有驅沙之效,有灌溉之利。妙哉奇思!”

    “這還是個小減水壩!”康熙因批閱奏章,知之甚詳,聽高士奇如此讚揚,高興得合不攏嘴,說道:“再過幾日見到蕭家渡減水壩,才叫你這奴才吃驚呢!”

    看看行至四月底,康熙的禦艦已到駱馬湖濱。前麵一段黃河有一百八十裏與運河相匯,靳輔集中了五萬民工用驢馱運土石,正開鑿中河,完成治黃治漕最後一項艱巨的大工程。因為河道狹窄,聽得菜花汛將至,多數商船不敢冒險南下,南運的京貨船灣得滿碼頭都是。當日隨值侍候的大臣是高士奇。因見龍舟太大,不易通過,高士奇乘便進言道:“皇上,這一路視察河工,竟沒有歇息半日。方才李德全說,索額圖累得要病倒了,明珠也暈船。就是奴才也受不得了。求主子憐恤,這裏商船這麽多,回避不容易。他們尚且不肯冒這風濤之險,何況主子萬乘之尊?依著奴才,主子且駐駕駱馬湖驛站,奴才已命人叫靳輔來此接駕,看著菜花汛情勢再走不遲。”康熙拈須笑道:“就依著你,看看此地風土人情。如水路不能走,朕就要走陸路。官艦不怕汛水,至遲明日得先走。朕原也是想早見靳輔,既然他來,倒不急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