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教師開始

第一六四章 登門求教(1/5)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對於期刊雜誌來講,審讀機製通常是雙盲的。

    雙盲的意思就是,論文撰寫者和審讀者都互相不知道對方是誰。

    這就像古時候的結婚,洞房之前,你不知道我深淺,我不知道你長短。

    這次,rpl物理期刊社把原作者和審讀放到同一個國家,未嚐沒有一些惡趣味在裏麵。

    可能,他們也是想看一下沈光林的真實水平吧。

    沈作為投稿者的時候天天跟審讀吵架。

    當他做審讀者的時候是不是也會跟投稿者爭吵呢,尤其這個投稿者還是他自己國內的學者。

    花旗國的編輯和主編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群人,他們能夠有什麽壞心思呢。

    尤其是這些年,中美友好是大趨勢。

    他們也非常迫切的希望東方某國能夠在他們的扶持下有所進步,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麵向華夏國都會開綠燈。

    這也是證明他們要比cccp優越的一種方式。

    發現了信紙上的秘密,竇委員和範委員卻犯了難,這位審讀者是誰呢?

    信紙的編碼已經明確的顯示出,這位審讀者肯定就是國內的某人。

    因為這樣的信紙隻有國內才會有,而且,如果他是個外國人,也不可能把反饋意見寫的這麽細致。

    洋洋灑灑,現在再去看那些要點,幾乎就跟耳提麵命一般了。

    有心了。

    這位審讀能夠是誰呢?

    他應該也已經認出投稿者是華夏人了吧?

    不然不可能給出這麽詳細的指導。

    國內的物理大拿相當不少,理論物理的,航天的,凝聚態的,但一時半會兒真的想不出這位牛人是誰。

    想不出就不想了,竇委員自己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物理大牛,英文水平還算可以,隻是常年不怎麽參與國際交流,確實在使用習慣和語法上有些生疏了。

    範老師其實也是一樣的。

    他們自身水平都足夠,隻是對國際上通用的行文習慣缺乏最直觀的認識,還是交流太少了。

    看別人寫的期刊和學術論文兩個人確實看過很多,但是輪到自己寫的時候就不行了。

    尤其他們是先按照華夏文寫好原稿,然後又轉翻譯的英文,詞不達意的地方肯定存在。

    想要修改,肯定要找一個熟悉國際行情的人。

    晚飯桌上,兩個人還在討論著這個問題。

    “老竇,我們學校有個人,他的英語論文書寫水平很高。”

    老範喝了一口泡著麻花的麥乳精,軟和,還能補充營養。

    “是嘛,有多高?”竇委員混不在意,並不是他不相信,畢竟隻是一個翻譯而已。

    “反正是很高,他科研能力怎麽樣我們不作評價,但是他的論文寫作能力是真的強,一個不起眼的創意,在他的筆下都能寫出花來。”

    沈光林批量發表論文這件事在整個京城大學都傳開了。

    很多大家覺得應該是習以為常的物理發現,到了沈光林這裏,就能變化出一份論文,還是sci期刊收錄的高端論文。

    沈光林到京城大學這才一年的時間,已經發表了不下10篇sci論文了吧。

    “真的?這麽厲害?他是天才嗎,一年就能夠發表十多篇sci論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