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教師開始

第三十一章 出遊遇情敵(求收藏求推薦)(2/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好在這個玩意也有的賣,買上一大卷再分配就是了,誰想釣魚就來分。

    釣魚的曆史發展悠久,但是吊線的講究也很多,在古代,經常使用的是棉線、麻線和絲線。

    當然,還有用馬尾和獸筋的,直到錦綸線的問世,這才給垂釣活動開創一個新地。

    其實,錦綸就是尼龍,是二戰之前美國人發明的。

    在1958年4月,第一批國產“己內酰胺”樣品在錦西化工廠試製成功。

    產品被送到京城纖維廠一次抽絲成功,這是第一批國產尼龍問世。

    因為它誕生在錦西化工廠,所以這種合成纖維後來就被國內命名為“錦綸“。

    同學們誰想釣魚的都可以參與進來,還可以順便整點鮮活水產品烤著吃。

    在京城適合釣魚和春遊的地點還是比較好選的,距離學校最近的地點就在101中學附近的圓明園。

    未名湖也有魚,不過在自家校園裏搞這些好像不好。

    圓明園遺址中就有一個大湖,隻要交錢就是可以釣魚的,即使在後世,也有人偷偷過去夜釣。

    能夠選在周末集體出遊,同學們都很興奮,不少詩人已經提前“即興揮毫”好了,就等當日發揮變現。

    沈光林早就發現了,在這個年代,詩人遍地走,李白多如狗。

    不少同學,沈老師雖然穿著洋氣,長得也帥,但他不會做詩呀,缺乏革命主義浪漫情懷。

    沈老師確實不會做詩,也看不上,但是他會釣魚。

    他的魚塘裏曾經養了好多魚,有國內常見的青草鰱鱅金魚錦鯉,也有來自國外的老毛子大馬哈黑珍珠。

    無論自己池塘裏養的魚還是別人水塘裏遊的魚,隻要有機會上手,沈光林統統都不放過。

    沈光林的父親老沈的愛好也是釣魚,不過他是真的在釣魚。

    就是到青菜地挖蚯蚓那種。

    隨著時代的變遷,好多詞匯的意思都改變了。

    這就跟“溜冰”一樣,70後80後溜冰是在室外用腳穿著鞋溜的;90後00後溜冰是在室內用嘴對著瓶子溜的,完全是兩種運動。

    在沈光林很的時候,老沈就帶著兒子釣野塘了,這也是沈光林童年時光裏練習鋼琴畫畫羽毛球之餘為數不多的樂趣。

    後來,沈光林長大了,有感於釣魚確實是項好運動,因此自己開辦了魚塘。

    聽這次出遊能夠燒烤還能釣魚,同學們的興致果然很高。

    大家帶著各色物品興高采烈的就出發了。

    因為選址圓明園,從京城大學過去並不遠,走路也就十幾分鍾路程。

    等同學們大部隊趕到的時候,沈老師已經把炭火升起來了,正在指揮雨同學把牛肉切塊,羊肉串串。

    大家一番安營紮寨忙裏忙外之後,不少同學開始了自己的才藝展示之旅。

    這個年代的同學們怎麽會這麽有才的?

    折柳枝脫了皮吹口哨算是最低級的;

    鑽孔做柳笛吹出節奏感來這是第二級的;

    竟然還有人會用樹枝折成草蟲螞蚱之類,這簡直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場展示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