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教師開始

第二十三章 冰箱(求收藏,推薦票,求月票)(2/4)

    尤其,他沒有讓兒子“接班”,單位還給他派發了一大筆獎金,這筆錢在當時能買兩套房改房了,老沈果斷就真的買了房子。

    “傻人”有傻福。

    村裏那些精明人就未必真的“精明”了,他們花錢買了幹部身份和城市戶口,後來想死的心都有了。

    隨著時間一過去,也伴隨著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沈光林的教學能力得到了同學們的認可,很快,他又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

    因為,隔壁辦公室楊教授的論文終於發表了!

    這可不是一般的論文,發表的也不是一般的雜誌,國際期刊,SI影響因子0,牛不牛?

    這個年代的教授很多都是50年代60年代成長起來的,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學習的外語是俄語。

    但是,縱覽全球,還是英語壟斷了科技和文獻圈,身為科研工作者,要是不會英文是要吃大虧的。

    很多科研工作者從六七十年代就發現了這件事,於是不得不費力補上這門課。

    不得不,會寫英語論文真的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科研工作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哪怕在沈光林的那個時代,他能夠幫助老師撰寫論文,直博也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多少講師,多少醫務工作者,為了一篇好論文皓首窮經,發奮不已。

    在京城大學物理係,沈光林的出現頓時改變了物理學院缺乏英文專業人才的這一現狀。

    這個夥子硬是要得!

    這不,才多大會兒的功夫,沈光林就又接到了6篇論文的修改要求,最離譜的一篇是連標題都是中文寫的,一個英文字母都沒有。

    這已經不是修改了,這是純翻譯呀。

    職場PUA有沒有?

    不得已,沈隻能罵了一句:Very ell。

    拒絕是不可能拒絕的,磨洋工誰還不會?

    也不能怪沈光林偷懶,現在這個年代又沒有計算機,翻譯工作並不好做,自己翻譯出來了還要對照字典查詢自己的單詞有沒有拚寫錯誤。

    在後世,查錯功能不要太簡單。

    上次幫楊教授修改論文,沈光林是加班加點,隻用了一周時間就完成了。

    如今,一周的時間過去了,沈光林一篇文章的框架還沒有改完。

    直到,直到一位老師確實非常著急,他拿出50塊錢想請沈老師能不能加快一下進度,而50塊錢是翻譯社翻譯一本書的收費標準。

    果然,這位老師的論文很快就修改完畢並完成了郵寄投遞工作,而其他老師的論文還在有序排隊中,像極了之前正在被堵的蘇伊士運河。

    賺錢,有什麽難的嘛?

    努力工作自然就有錢賺。

    工作再忙,生活還是要繼續的。

    起生活就離不開吃,起吃就得起吃肉,最好還是牛肉。

    沈光林這裏的牛肉是怎麽吃也吃不完了。

    經過這麽些的摸索,沈光林已經發現了,他“聚寶盆”裏的牛肉每都會刷新出來,但是他拿出來的錢就再也沒有更新過,聚寶盆裏一片靜悄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