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之九鼎歸墟

第344章 於義於利(1/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藏寶閣的房間內,足足三個時辰的時間,沈遊弋與沈千軍不吃不喝在其中鑒定古玩,足足一百件古玩,他們全部鑒定了一遍,以確定真品與贗品,經過反複的磋商,兩人終於挑選出來了十件贗品,然後敲門讓仆人找來蔡淩雲。

    然而通過房間內的監視器與監聽器,蔡淩雲早已經將兩人的言行聽了看了一個清楚,不一會兒,她就請來了蔡家老佛爺蔡紅英去驗收成果。

    看到兩人挑選出來的十件贗品,蔡紅英眯著眼睛,放出精光,一一掃過,表情沒有任何的變化,隻是淡淡道:“兩個臭小子,你們的速度倒是不慢,比我預計的時間快多了,看來是拿出真本事了,千萬別糊弄我老人家,一個個,給我好好說道說道。”

    十件古玩贗品中,七件都是字畫,另外三件則是瓷器,這與藏寶室內的古玩類型分布相仿,這裏麵的藏品大部分都是蔡紅英退隱後收藏的,所以蔡家最擅長鑒定的瓷器最少,大部分都是字畫書法一類。

    沈千軍拿出了第一件贗品字畫,這是一幅《岐山行旅圖》,由唐代畫家李安創作,李安乃是李唐的靖安王之後,生於皇室,作為公子王孫,李安熱愛詩詞歌賦,與李白,張九齡等人交好,他平生最好畫技,一生癡迷此道,拜唐代丹青聖手張為之為師。

    這幅《岐山行旅圖》乃是李安途經岐山之際,趁興而做,遠處飛鳥高峰,白雲浩渺,從山腳下可見溪塘小橋,密密叢叢的樹木中坐落著數間茅屋,其中一榭依石臨水,有白衣人坐其中,從房後望去,蜿蜒山路沿穀澗上去。

    在兩山之間、穀澗之上,有一巨大的樓閣,閣後煙嵐彌漫,層岩叢樹,飛瀑奔泉,又有山樓水榭、遠寺長橋,此畫無論是構圖布局,還是用筆著墨,盡顯大家風采。

    “蔡家奶奶,這幅岐山行旅圖乃是混搭之作,其造假者的手法非常精妙,足以可見用心,但是遠遠達不到天衣無縫的地步。”

    “尋常造假者一般都是采用采取現代高科技印刷的手法,以求得同大師真跡的"分毫不差",如果不了解這種印刷科技,恐怕經驗豐富的老鑒定師都有可能打眼,畢竟這種借助科技力量誕生的贗品在色彩與神韻方麵幾乎與原作相差無幾。”

    “不過一旦了解了印刷技術,這種造假手法也就作廢了,最保險的還是勾填,對臨,仿改,描摹等等古派的造假技術,隻是這些方法,對於造假者的功力是非常大的考驗,想要達到以假亂真地步,非丹青聖手不可。”

    “這幅岐山行旅圖的造假者很聰明,運用"混搭"手法,一半印刷,一半手工繪製,讓這幅贗品既具有彩色噴墨印刷的精致,又不失人工描畫的筆觸,不過這幅畫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在最後的做舊環節。”

    “古人用墨,都是使用礦物質與植物兩種原料,礦物質顏料,曆史愈久越漂亮,不會褪色,而植物質顏料則會隨時間而逐漸褪色,此外,由於絹畫的質地不同,畫作受色的程度必然不一樣。”

    “明代以前的絹傳至今日,表麵上已絕無亮光;絲上的絨毛,也已經完全褪掉。其顏色則內外如一,而作假者使用新絹,依舊帶著新絹的特征,上麵的顏料與新絹甚至產生了透色,導致細微的色差變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