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上的肖像

晉陶母剪發待賓

西晉後期到東晉前期,是一個內憂外患、社會動蕩的時代。晉代名將陶侃就是在這樣戰亂的時代中長大。 陶侃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曾任職荊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職。他一生清廉勤政,節儉持家,領兵從不居功自傲;為官時,獎勵農桑,懲治貪官,所到之處深受民眾愛戴。陶侃之所以培養出如此高風亮節的品格,可以歸功於他的母親湛氏從小給他的良好教育。 陶侃自小家境清貧,他的父親陶丹是吳國的揚武將軍,在陶侃年輕時就已經去世了。母親望子成龍,日日辛勤紡織以所賺來的錢供他讀書,撫養成人;也教導陶侃結交善友,以增長道德學問、品格與器量。 青年時期,陶侃曾任潯陽縣的小官吏,監管魚塘。有一回,大眾將醃魚平均分掉,陶侃興高采烈的將分到的醃魚寄回家給母親。湛氏非但未顯喜色,反而原封不動將醃魚退回,並附信責備:“現在你還隻是一名小官,就公器私用,來日做大官,不知道會變成什麽樣的人?”陶侃謹記教誨,一生都不曾違犯。 在一次大雪紛飛的冬日,範逵到家徒四壁的陶侃家投宿,並帶來眾多的馬車與家仆。清貧到沽不出一粒米的陶侃,生怕招待不周,在屋裏來回踱步。母親對陶侃說:“你盡管出去留住客人,讓我來想辦法。” 等陶侃走出去後,湛氏隨即剪下長發,做成兩股假發,換了幾斛白米。又將屋中的木柱砍掉,劈成兩半當柴火,把草席剁碎作為馬的飼料。到了晚上,湛氏已備辦好酒菜招待範逵,就連隨從的仆人也無有缺乏。 事後,範逵得知事情原委,感歎道:“倘若沒有湛氏這樣的母親,如何能成就陶侃這樣有才德的兒子呢?”回到洛陽,範逵總會在一些名流麵前稱讚陶家母賢子孝的行誼。 一個人有沒有成就,家庭教育是首要關鍵。父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子女無不引以為仿效的對象,是好是壞,往往決定未來的前途與人格發展。 父母親教育子女,不能光會說教,也應身體力行;不隻是教育子女知識,從生活細節中教導善惡是非,更能培養他們處事的道德觀念。陶侃的母親在他還是小官時,見其行為有偏頗,立刻加以糾正,以防未來錯誤的言行根深蒂固;更是以身作則,寧可自己縮衣節食,也不使客人有所缺乏,所言所行影響陶侃後來為官的所作所為。 湛氏的曉以大義,讓陶侃一生清廉勤政,為國為民。她為社會國家培育棟梁,影響的何止是千千萬萬人,對於後人,更是起了實質的效法作用。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