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一如

馬拉鬆的精神——二〇〇八年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3/4)

    因應時代趨勢,佛光山著手建構行政資訊化,為信徒提供更完善的服務,佛光山全球資訊網每年瀏覽人次超過五百萬人次以上,每日提供實時“佛光新聞”、網絡抄經、祈福、早晚課等,讓網絡成為修學佛法的道場;《人間福報》推出周末版,為社會大眾設計豐富具深度的人文議題;人間佛教讀書會讓愛書人有閱讀分享平台;人間衛視為邁向“亞洲華人NPO慈善媒體平台”願景,節目創新內容,以帶領國際人士深入了解華人對社會關懷的發心。

    隨著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的問題也隨之複雜化。解決人類問題,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一環。長年以來,我對僧伽教育與社會教育,一直傾盡心力,為教育這個“樹人”的田地耕耘著。去年,宜蘭佛光大學佛教研修學院開學了,這是第一所“教育部”承認的佛教高等教育學院。第一期共招收五十位學生,全程英文授課,培養台灣青年躍上國際舞台的能量;而由韓國李亨淑教練領隊的佛光大學女子籃球隊,為運動績優選手規劃完整的教育;南華大學雅樂團相繼應邀至世界各地表演,都讓世人認識佛教年輕、活潑的一麵。

    印度佛學院新校地開工,澳大利亞南天大學舉行安基典禮,普門中學今年初將移址到十二億元興建的新校舍。另外,“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佛光山徒眾佛學研究論文研討會”的舉辦,是我對徒眾深入經藏,以佛學弘法的期許。對於教育,我還預計成立“佛教教育聯盟”,不僅是佛光山體係下的教育事業,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和台灣佛教興辦的大學都能加入教育聯盟,擴大佛教教育在全世界的影響力。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為締造書香社會而成立的“雲水書坊”,是一個行動式的圖書館,把古今好書載到市井角落,開啟了社教的另一種新風貌;“都市佛學院”紛紛在各分院開班;馬來西亞佛光山辦有千人報考的“佛學會考”;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及全民閱讀博覽會,分別以社會關懷、閱讀與修行為主題,提出佛法人間化具有深廣度的觀點。此外,生死學、比較哲學、東亞佛教音樂、青年佛教學術會議、禪與人間佛教學術論壇,以及全台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佛光英文佛學巡回閱讀研討會、歐洲佛光青年講習會、國際佛光青年幹部會議、佛光兒童夏令營、兒童歡樂念佛營、佛光緣美術館全省義工的培訓講習會等,為人間佛教增添幾許光彩。

    文化藝術方麵,馬來西亞《普門雜誌》與《星洲日報》合辦“星雲文學獎”,有七百餘件作品參加;二〇〇六年成立的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舉行“禮讚音緣——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巡回音樂會”;依《釋迦牟尼佛傳》、《雲水三千》改編的《佛陀傳——悉達多》音樂劇,於菲律賓熱烈登場。未來將是佛教文藝百花齊放的飛揚世紀。

    四月中旬,應邀到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學,我感於這座千年學府乃智璿法師始建,對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當得知正在籌建中國書院博物館時,我歡喜讚助,略盡一點對文教事業的支持。

    二〇〇七年的尾聲,近二個月的時間,我走訪了大陸各地。欣見大陸是一塊佛教新興的福田,民風淳善,人們歡喜念佛。到了蘇州,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山水美景如佛國淨土,而我期望徒眾把嘉應會館視為引度眾生的“精神加油站”,一幅畫、一杯茶、一碗粥,都能增加所有到訪者的信心。會館首次展出“石頭記”,是為了相應於當地虎丘山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道生大師倡導的“闡提成佛”的意義,這與我一生肯定人人“我是佛”的人間思想,是相謀合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