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一如

有希望不會老——一九八一年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2/3)

    另一方麵,佛光山佛教研究院專修部新開設“法界圓覺科”,這是專門講述法界圓覺係統的課程,除了由我講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外,另聘有慈惠、慈嘉、李誌夫、徐景文、楊白衣、楊政河、唐亦男等人擔任教授。

    也開設“佛教音樂科”,課程內容包括梵唄和法器、國樂演奏、作曲、現代佛教聖歌教唱等,師資上,延聘金嗓子李廣慈老師教授梵唄,還有名音樂家李中和居士、名聲樂家蕭滬音居士、名國樂指揮祈寶珍居士等人。開設“佛教音樂科”的緣由,是因為佛教雖有梵唄,卻隻限於殿堂中的早晚課誦。我希望藉由佛教聖歌將佛教音樂推入人間,用音樂接引青年,讓佛法透過音樂,而廣泛流傳。

    為了使佛教音樂更大眾化、人間化,記得在一九七九年時,佛光山叢林學院突破傳統,首度在“國父紀念館”舉行“梵唄音樂會”,將傳統梵唄結合舞蹈、國樂,呈現給世人欣賞。一九五四年,宜蘭念佛會曾油印過《佛教歌集》,後來歌詠隊隊員楊錫銘、周廣猷將歌讚重寫、補充,由佛教文化服務處影印發行;去年更進一步搜集增補,集成《佛教聖歌集》,交由佛光出版社印行流通。

    去年,我也為“信心門”節目作詞,李中和居士譜曲;另外,在披荊斬棘間,完成了《佛光山之歌》,並由台北工專吳居徹教授作曲。歌詞裏,描繪出佛光山的景致、內涵,也包含了我對佛教的理想、遠見、抱負和宏願;這是佛教第一首表現寺院精神的歌曲。我希望對於唱者、聽者,都能達到“樂聲所至,不言而化”的教化作用。

    運用電視媒體弘法,也是一項利器。繼前年在台北藝術館(今台灣藝術教育館)演出《萬金和尚》,及在“華視”播出的“甘露”節目之後,去年九月,由佛光山電視弘法委員會提供,周誌敏小姐製作的社教節目“信心門”,在“中國電視公司”播出,這是佛教第二個電視弘法節目。據電視公司的調查,每期收看“信心門”節目的觀眾達一百萬人,顯見“信心門”對淨化社會、教化人心的影響力。

    除了電視弘法,至各地講演弘法亦是不可少的。在中國國民黨高雄縣委員會區級訓練工作委員會研習會上,我講說“人生當如何自強”;應逢甲理工學院之請,講說“如何開展大乘佛教的精神”;應高雄師範學院之邀,講說“佛教空慧學”;瀛海中學邀我講說“現代青年應有的道德觀”。

    年底,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三天佛學講座,講題分別為“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從心的動態到心的靜態”、“從世界的起源到世界的還滅”。除此,我與慈容、慈怡、心定法師等人,也應毗盧寺之邀,為該寺舉辦“佛教布教人員講習班”的學員授課。

    現今社會青少年犯案、吸毒、結黨等問題層出不窮,在青少年的教育與輔導上實亟待加強。五月,“中國文化大學”潘維和校長,及李誌夫教授即針對“作育青年”一題,與我交換意見。為了輔導兒童及青少年的品德、生活,佛光山也定期舉辦“兒童夏令營”、“大專佛學夏令營”等端正身心的短期進修,去年更針對青少年群族,首辦了“青少年冬令營”,希望這種種活動,讓兒童、少年、青年,都能從佛法熏陶、課程安排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為了讓平時忙於家務的婦女也能夠接觸佛學,我們更成立“媽媽夏令營”,提供婦女朋友一個求知的因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