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一如

文化是千秋事業——一九七八年致護法朋友的一封信(2/2)

    我認為以文化弘法無遠弗屆,影響更深。《覺世》旬刊自接辦以來,已逾十五載。四月,再增刊發行《覺世》雜誌版,每月出刊一期,內容更多、更廣、更深,希望與旬刊攜手並進,分別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相信以這兩份刊物為橋梁,可以接引廣大信眾入佛門,也能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佛法義理。

    七月,於彰化福山寺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集學者數十人,從事《大藏經》的整理匯編,采各版藏經,作文字校勘、全經考訂、重新標點分段,以及名相的釋義、經題的解說等,讓經典切合時代的需要,更現代化、普遍化,不致令人望經浩歎。

    回首過往的同時,我深深感到,縱使文化工作寂寞、艱辛,若能有助於佛法的延續與流傳,給予大眾精神的食糧、佛法的滋潤,我亦樂此不疲!

    出版經典、書籍,讓佛法流傳千古,人才更維係著佛法命脈的興衰與斷續。因此,我一直致力佛教的教育事業,期能培育出更多佛門龍象,將來都能傳燈三千,宣揚佛法於國際。去年八月,佛光山佛教研究院與美國東方大學締結為姐妹學校,這對東西文化的溝通、學術的交流,展開了新的一頁;對中美人民的友誼,國民的外交,加深了彼此的關係。佛學教育也因應客觀環境需求,將“叢林大學”更名為“佛教研究院”,並依序設有“研究部”、“專修部”、“東方佛教學院高級班及初級班”,希望藉由更完善的學製,提升學生素質,奠定深厚的佛學基礎。

    七月,接辦“私立正氣中學”,並自岡山遷校到佛光山,更名為“私立普門高級中學”,由慈惠法師擔任首任校長。我以為“普門”者,是普度眾生之門,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精神的弘揚;是普為社會大眾之門,是孔子有教無類理想的實踐。所以,普門中學是以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來造就五育健全、品學兼優的青年。

    年初,為了增進各佛教學院之間的聯誼及觀摩,在台中萬佛寺舉行“佛教會教育團體聯誼會會議”。會議中,通過了組織章程,並推選我及悟明、隆道、成一、聖印法師等九人為委員,成立委員會,也蒙大家厚愛,公推我為主任委員。未來將加強佛教教團間的聯係與合作,更希望能為佛教教育事業爭取合法的地位。

    有鑒於佛教僧團的組織及教育亟待提升,七月中旬,佛光山邀請全國各寺院住持、監院及重要執事,舉辦首屆“僧伽講習會”。但願能為僧團的凝聚力及僧才的培育,略盡綿薄之力。

    一九七八年,標誌著佛光山已走過十個寒暑。十載時光,一片麻竹荒山已然殿宇輝煌,一隅偏居已漸漸邁向世界;十載時光,多蒙大家護持,感謝眾緣的成就。未來,也讓我們共同為佛教齊心努力,為有情執起一盞盞明燈,讓人間處處都是淨土。

    耑此 順頌

    諸事有成

    福慧無量

    星雲 合十

    一九七八年元旦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