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圖書9

3.胎教的方法(1)(1/4)

    8.胎教的方法

    1.美國胎教的方法

    1905年美國的一位學者研究發現,妊娠末期的胎兒對聲音有反應,並成功地觀察到外界聲音的刺激,可使胎兒活動增加、心率加快。70年代,美國醫學家將特殊透鏡引入對胎兒的研究中,使人們對胎兒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到了80年代,B超的應用和普及完全揭開了胎兒生活、發育奧秘。人們可以更直接、更安全地了解、研究胎兒。1979年,美國婦產科專家尼·凡特卡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胎兒大學”,為胎教的科研和推廣奠定了基礎。凡特卡認為胎兒具備感知能力,能聽能動。孕婦從懷孕之初對胎兒進行教育,使胎兒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使胎兒出生後能更快地掌握知識,更好地適應社會。為胎兒出生後的生活和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

    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的婦產科專家凡德卡教授,於1977年創辦了一所專門對孕婦進行胎教指導的學校。他設計了一套胎教方法,係統地對胎兒講話、放音樂,在孕婦的腹部適當地撫摸拍打肚皮上的一定部位等,促進胎兒的聽覺和觸覺神經發育。他還主張蜘丈夫參加胎教活動,這樣既可以密切夫妻關係,又可以促使胎兒出生後變得聰明,能較快地認識父母,更易於理解語言和數字。這位專家介紹說,接受過他胎教指導而出生的孩子大多與眾不同,有的嬰兒剛出生時,就會用手輕輕拍打母親的臉,有的孩子長到四個月時,已會說簡單的句子。美國費城一生理研究所對200多名受過胎教的4歲——7歲兒童調查發現,受胎教的兒童比沒受胎教的對照組智商要高20%——45%。

    現代胎教的一大“發明”就是對胎兒進行直接“教育”,而且開始了新的教育嚐試——胎兒大學。在一開始,這項研究被人們作為笑話,甚至與迷信和異想天開相提並論。這也難怪,這樣的事情太不可思議了。沒見過胎兒,還沒見過新生兒?那些隻會啼哭、吃奶,對周圍的一切都“漠不關心”,甚至連眼睛都懶得多睜一下的新生兒,他一生下來,除了啼哭、吃奶就是沉睡於甜蜜的夢鄉,任憑父母親在身邊喋喋不休地訴說著對他(她)無限的愛。看這情景不難想象當初他們在母親腹中的“形象”。如今,對這未出生的孩子也要進行什麽“教育”,哎喲!太著急了吧?

    確實,違反常規辦事是要失敗的,然而,許多成功的秘訣也正是在違反“常規”中誕生的。世界上的事物就是這麽矛盾,有矛盾、有鬥爭,才有進步、有發展。也許正是在這不同與矛盾之中孕育著新的理論,誕生新的科學。美國的“胎兒大學”就是成功而具影響的嚐試。

    這所“胎兒大學”創辦於1979年,創始人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希活市的婦產科專家尼·凡德卡。他認為從懷孕5個月起,孕婦就可以對胎兒進行教育,目的是使胎兒在機體和精神方麵得到健康發展,從而為以後嬰兒學習知識、適應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他要求孕婦和丈夫一道參加胎教活動,這不僅能加深夫婦關係,而且對胎兒以後的發展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2.法國胎教的方法

    法國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在8年代也做過胎教方麵的實驗。我國北京醫科大學胚胎學教授試管嬰兒專劉斌應邀觀看了巴黎健康衛生科學院進行的這次實驗。28歲的愛麗斯,從孕期8個月開始,隔日到健康衛生科學院做一次音樂胎教,一直堅持到分娩。實驗是在孩子出生第三天進行,目的是檢查孩子對出生前所聽音樂有無記憶。實驗時把孩子綁在試驗椅子上,兩手臂能自由活動,下領用架托托住,使能吃奶。當放原先在子宮內聽慣的音樂時,孩子就咬奶嘴發出有節律地吮奶動作,雙手也隨音樂的節奏發出規律的擺動。當停放這種音樂或改放其他音樂時,就不再吃奶,雙手不再擺動或雖有擺動但不規則了。這個實驗證明胎兒在出生前,可以接受教育,並有一定的記憶,出生後有再認知的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