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第二百九十七章 要重現昔日榮光(2/2)

    高儀字子象,號南宇,與高拱同登嘉靖二十年進士第,同選庶吉士,又同窗三載,同授編修。他資曆深,為人平和,又以清廉著稱於朝,故在會推閣臣時,位列第一,入閣辦事。因是同年,故便以籍貫代稱高拱。

    高拱隻顧埋頭修書,思緒還未從綏廣中轉移出來,加之高儀聲音又甚微弱,他良久沒有回應。高儀有些尷尬,轉臉向張居正求助:“江陵,你看……”

    張居正一聽“劫庫”,知事體嚴重,本想說話,又忍住了。

    對高拱極力主張內閣添人的用意,張居正洞若觀火,第一次上本時,他與馮保合謀,駁回了。此次迫於無奈,沒有再阻止。他以為高拱會上本請皇上特旨簡任張四維入閣,結果卻付諸會推,選出一個書呆子高儀來。此公尋章摘句或許是高手,治國安邦,不逮遠甚。張居正內心鄙視高儀,相信高拱也不會欣賞他。果然,一到高儀執筆,就一副誠惶誠恐、無所適從的樣子。縣庫被劫,自是大事,關鍵是看撫按奏本中對一應官員的處分建議是否到位,但他不想指點高儀,隻是微微一笑,叫了聲“南翁,”因張居正是科舉後輩,又比高儀小八歲,便叫著對他的尊稱,“你執筆,擬稿就是了,玄翁若認為不妥,再照他的意思改嘛!”

    高儀心虛,但更怕別人輕視他,聽張居正這麽一說,便不再請示高拱,徑擬“該部知道”。

    高拱把給殷正茂的書函交書辦抄副本、封發,這才叫著高儀的號道:“南宇,適才你說甚?”

    “喔,江西巡撫徐栻的奏本。”高儀說著,起身把奏疏遞給高拱。

    高拱接過一看,竟是盜賊劫掠縣庫之事,不覺怒火衝上腦門,再看徐栻的奏本,寫著:

    看得知縣曾知經,本當照例革職,但素甘清苦,年力盛強,若竟棄捐,猶可憐惜,似當降調,以存器使者也。帶管九江道左參政方良曙,寄重一方,攝兼兩道,雖一次之例,責不容辭;而遙製之權,勢難盡禦,且捕獲賊髒,勤勞可原。巡捕典史張謹,畏懼不行集兵捍拒,致盜賊得逞,理應革職。乞將張謹革職,曾知經降調,方良曙功過相準,免予追究。

    “南宇,這是大事,內閣要先議一議,再交部題覆,部院照內閣的意見題覆,不然內閣再駁回,豈不誤事?”高拱強忍怒氣,語帶責備地對高儀說。他沉吟片刻,吩咐書辦,“速去,召六科都給事中、都察院河南道禦史並吏部侍郎魏學曾到閣!”

    須臾,吏部左侍郎魏學曾,吏科都給事中駱遵、戶科都給事中吳文佳、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兵科都給事中溫純、刑科都給事中賈三近、工科都給事中程文、都察院河南道道掌道禦史王元賓等科道領袖陸續進了中堂。眾人不知首相急急相召何事,卻倶為殷正茂的捷報所鼓舞,人人笑逐顏開,進得中堂,無一例外都先說此事。

    吏科都給事中駱遵道:“嶺南不靖,連年用兵不得要領。元翁以殷石汀為總督,促其剿除,勿致養寇,而廣東州縣長又多選科班充任,寬其薦額,勿拘成數,遂使廣東造亂之邦,樂業而向化矣!”

    一向寡言少語、持正特立的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也抑製不住興奮情緒,慨然道:“元翁於諸邊情形,無不熟諳而洞悉之,故邊人有事來請,元翁輒為指示方略。政府不諳邊務,而邊人能立功於外者,難矣!”

    “廣東一個省底定,可還有十二省並兩直隸,盜賊滿地,民不得安枕。”高拱不惟未露喜色,卻一臉陰翳,語氣沉重地說。

    眾人麵麵相覷。隻知廣東海賊山寇聚嘯,數十年剿撫無功,未聞各省兩直隸有此狀況,首相何出此言?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