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第二百四十三章 原來是這麽回事(2/2)

    殷正茂沉吟片刻,沒有表態,而是問:“還有誰?”

    “潮州知府候必登。”趙淳道,“此人進士出身,蒞任五載,盡心治事,熟知海賊山寇情形。”

    “甚好!也不必召他前來了。”殷正茂大喜道,“綏廣,先要滅寇安民,而海賊山寇,以惠潮為甚,即移行轅於惠州,本部堂要親臨前線,指揮戰事!”

    “軍門是兩廣總督,惠州偏於一隅……”趙淳提醒說。

    “時下綏廣乃首務,廣西有郭應騁做巡撫,我放心!”殷正茂語氣堅定地說,“三兩日就啟程!”

    “嗬嗬,軍門,這遊覽市麵……”趙淳問。

    “顧不上了!”殷正茂道,“待嶺南底定,可以給朝廷交差了,再遊覽不遲!”

    趙淳一笑:“那下吏先把著廣州城給軍門略述一二。”他從袖中掏出一張輿圖,比劃道,“廣州城有七門,城東北隅有粵秀山,西北有九眼池,為一方勝概。此地天氣甚暖,乃陽泄陰盛之地,冬不雪,花不謝,草木不凋,民人多濕疾,亦風氣使然。其俗賤五穀而貴異物,然珠翠牙玳與五金諸香,皆產自交南海島,非中國所有。市肆惟列豬和魚。豬隻有十斤左右,要賣整頭的;魚卻有幾十斤,反倒剖析而售,舉國也就廣州城有此奇事。至於果實種種,惟荔挺為最,荔奴次之。鳥則多孔雀,獸多麋鹿。”

    殷正茂無心細聽,支吾了一句。趙淳、俞大猷見總督蹙眉沉思著,知他在思考戰事,也就不再盤桓,施禮辭去。

    過了兩天,整備停當,用罷早飯,殷正茂正要傳令啟程,親兵送來京師書函一封,殷正茂急忙展讀,乃高拱所寫:

    先承書教,諄切如得晤對,巳多感慰。繼又辱示倭奴猖獗,土寇相勾為亂,憂懷可想也。然有公在鎮,誠何足慮?顧此非一朝之積,所謂因循姑息,廢弛痿痹正是。向來久貽之病,若非一大振刷,終亦若斯而巳。公素負大誌宏略,今當盤錯,正利器可施之日。凡可改弦易轍,滅寇安民者,不妨見教,便當為公行之。古雲:‘侯誰在矣,張仲孝友。’仆固不敢望於張仲,然力為主持於內,俾豪傑得以成功於外,同心戮力,共翊王室,則寸衷固自許焉,而曷敢有一毫之不盡哉?其諸藩臬守令等官,有當在地方者,或不宜者,或他處之人有可用於廣者,幸一一示之,即為措處。官皆得人,事自可辦也。

    又:仆昔曾具題議處廣中有司,今又為議處薦舉以激勵之原稿特錄上。幸刻成冊,二司守令各給一冊,使彼知廟堂相待之意。如此,當必有勸也。又稿三通,亦守令所宜知者,附之後可矣。冗甚!放筆布複不倫,幸亮。

    閱畢,殷正茂立即傳令:“行程調整,午後再啟程!”又吩咐傳請俞大猷來見。待俞大猷一進節堂,殷正茂便道:“俞帥,林道乾在海珠寺題詩譏諷於你,說明什麽?說明他不懼官軍;然夷人不滿千,林道乾卻不敢與之戰,何也?佛朗機人船堅炮利之故也。若夷人轉而攻我城池,我何能禦之?”

    俞大猷尷尬一笑,解嘲道:“夷人全是為貿易而來,倒是不會攻我城池。”

    “有備無患!”殷正茂道,“況倭寇自海上來,近海島嶼每每被海賊作為臨時據點,若官軍僅在陸地上防禦,豈不被動?故練成一支有戰力的海上作戰隊伍甚為必要。我本擬戰事稍息再向朝廷提出治粵方略的,可元翁華翰有‘凡可改弦易轍,滅寇安民者,不妨見教,便當為公行之’之囑。我看,造堅船利炮,訓練水軍之事刻不容緩,當向朝廷建言。”

    兩人商榷一番,起了一道奏稿,即時封發。

    俞大猷擦了把汗,憨憨一笑:“七月底了,廣州的天氣還是這般炎熱,真令受不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