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第二百二十六章 高拱一反常態(2/3)

    漕河淤塞、運路不通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城傳開了,朝野一片嘩然,竟至人心惶惶,一股不安的情緒在京城上空彌漫。高拱卻一反常態,不急不躁。

    “玄翁,漕運之事,中外洶洶,還是上緊議處為好。”張居正坐不住了,這天一早,他來到高拱的朝房,提醒道。

    “漕運總督不是換人了嗎?還議什麽?議也議不出所以然,白費功夫!”高拱不以為然地說。

    張居正本對王宗沐出任漕運總督大不以為然,更讓他不滿的是,高拱似乎不再像往昔那樣,用人的事與他事先商榷,心裏存著一股怨氣,卻又不願表露,強忍著建言道:“潘季馴有挽黃入淮之法,似可一試。”

    高拱道:“治理黃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隻要不與漕運綁在一起,自可從容去做。”

    “那麽,玄翁的意思是,海運?”張居正試探著問。

    “梁夢龍、王宗沐試航成功,海運既可恃,為何不通海運?”高拱以不容置疑的語氣道。

    張居正悵然若失,急忙轉向殷世儋的朝房,叫著他的字道:“正甫年兄,元翁有意通海運,年兄讚成嗎?”

    “此公就喜標新立異!”殷世儋忿忿不平地說,“通海運,必馳海禁,國策廢矣!”

    “海禁一馳,他日更有可憂者。”張居正歎息道。

    “內閣即是二比一,朝臣中反對者當更多,為維護國策祖製計,當反對之!”殷世儋道。

    張居正沉吟片刻,道:“漕運,國之命脈,譬如人之動脈,必在體內,若置諸體外,恐人命不可久保。”言畢,匆匆回到朝房,提筆給胡檟修書:

    始慮新河難濟,臆度之見,不意偶中。自勝國以來二百餘年,紛紛之議,今日始決。非執事之卓見高識,不能剖此大疑,了此公案。後之好事者,可以息喙矣!

    海運一策,亦不得已而思其次者,尚需風洋無阻,乃可圖之。仆猶慮海禁一馳,他日更有可憂者耳!

    寫畢,又審讀一遍,暗忖:胡檟當能從中悟出了!又給梁夢龍修書:

    膠萊河罷議,不惟寬東土萬姓財力,且使數百年謬計,一朝開豁,不致複誤後人,誠一快也!海運……

    寫到“海運”二字,他躊躇了一下,心想,梁夢龍力主海運,就不直接和他說這個了,讓他自己悟吧!遂重新寫了一遍,這才封交書辦送出。

    “叔大何以姍姍來遲?”見張居正進了中堂,高拱不悅地說,隨即道,“叔大敦促議漕運之事,正好,梁夢龍、王宗沐的奏疏,力言通海運,這不就是破解漕運難題的法子嗎?”

    “唉,還是遲了一步,奏疏已然到了!”張居正暗自道。

    “梁夢龍的意思很明白了,”高拱拿著他的奏疏說,“海道,南從淮安到膠州,北從天津到海倉,他差人從淮安運米兩千石,從膠州運麥一千五百石,海道無礙。從淮安到天津,約用二十天即可抵達。每歲五月之前,風勢柔順,便於揚帆。且漕船行駛近海,有島嶼相連,遇風浪隨時可靠岸。若船堅固,再擇適當天氣出行,可保平安。故建言朝廷,此後以河運為主,以海運為後備,萬一河運不通,海運可補充之。海運不惟可補河運,且有助於海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