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第一百九十七章 隻一座三厄嶺就沒有誰攻破過(2/2)

    “石汀,你有幹才,我是知道的。訪得你在廣西做兵備道,剿賊屢戰屢勝,惟軍餉到你手裏,就說不清了。”李遷笑著道。

    “軍門,下吏最敬仰的,是鄉賢胡宗憲。”殷正茂收斂了笑容,似在替自己辯解,“當年江南倭患愈演愈烈,胡宗憲總督浙閩,終能蕩平之。朝野物議沸騰,說胡宗憲貪汙軍餉,操守有虧。殊不知,打硬仗不能有條條框框,收買、獎賞,無所不用其極。按條條框框,哪裏說得清楚?”他感慨一聲,“時下官場做事不易,想做事就招人議論,做成事必有人挑剔!若不是朝廷有玄翁主持,這差事,我殷某人未必願接嘞!”

    “新鄭相公可是頂著莫大壓力嘞,石汀心中有數才好!”李遷見殷正茂滿腹怨言,也不便訓斥,隻好規勸了一句,忙轉移話題說,“古田近百載而未克,韋銀豹經營也有五十餘載,其巢穴深遠,盤據本省兩府四縣之地,外連湖廣、貴州之間,其中林菁深密,蜂窩鱷穴百十餘處,眾號數萬,委實是塊硬骨頭。似不可冒進,我意,當取各個擊破,屯兵固守,逐漸蠶食之策。”

    殷正茂沉吟片刻,道:“下吏途經贛州,張鶴樓也有此意。恕我直言,竊以為當取合兵圍剿,速戰速決之策,而後再屯兵固守,實力掌控,鞏固戰果。”

    “喔呀,石汀,這未免太冒險了吧?”李遷憂心忡忡地說,“弘治以來,征剿多次,都是損兵折將,其敗甚慘。隻一座三厄嶺,就沒有突破的。速戰速決,何其難哉!”

    “軍門,官軍多從各地抽調,久拖必疲,加之水土不服,日久生厭,戰力銳減,勝算幾何?是以非以速戰速決不能取勝!”殷正茂堅持說。

    李遷沉吟不語,似在掂量著兩策利弊。

    殷正茂一笑道:“嗬嗬,軍門,玄翁是大手筆嘞!”

    “嗯?哦,大、大手筆。”李遷支吾了一句。他不明白殷正茂何以突然冒出這麽一句話,稍一琢磨,恍然大悟。殷正茂是在說高拱用人不疑,大膽授權,弦外之音是逼他不要幹預征剿戰事。李遷年過六旬,體弱多病,早就思歸了,隻是職責所在,生恐屬下出事,讓他的官聲蒙羞,不得不用心經畫。既然殷正茂欲大包大攬,他自是樂觀其成,隧道,“石汀,這征剿之事,朝廷既已授權,當由你全權經畫,劃一指揮。”

    殷正茂忙抱拳道:“多謝軍門信任!”

    “嗬嗬,”李遷笑道,“本部堂隻做兩件事:其一,為石汀調度集結兵馬。時下廣西本鎮兵馬已然集結畢;上思、寧明等處土兵、狼兵數萬,也在向桂林移動;自浙江、福建調遣之鳥銃兵兩萬餘,已朔江而上。永順、保靖土兵待張撫台蒞任後即發,預計半月左右即可集結畢。一俟集結畢,則本部堂不再過問。其二,為石汀配備得力幹將。俞大猷已然赴任,歸石汀全權節製,自不在話下,還有一個人,石汀可用之…”

    “軍門,”殷正茂截住李遷的話,“下吏猜到了,是郭應聘!”

    “喔?!石汀熟悉他?”李遷一驚道。

    “郭應聘,字君賓,莆田人。晚下吏一科中進士。他任南寧知府時,下吏是兵備道,下吏授江西按察使,是他接的兵備道。”殷正茂說著,笑了笑,“不過此後他比我官運好,兵備道升按察使,再升左右布政使。沒有想到今次我破格冒升一回,超過他了!哈哈哈!”

    “甚好甚好!郭藩台長期在廣西為官,且擅謀略,有他和俞帥一文一武為石汀助,本部堂可安枕矣!”李遷喜悅地說。他怕殷正茂會錯了意,犯輕敵大忌,遂又補充道,“此番征剿,是硬仗惡戰,石汀當用心經畫,謀定而後動,為國家立奇功,新鄭相公有厚望焉!”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