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第一百九十四章 風險太大了(2/3)

    “新鄭,這類事,照例當由工部主持。”李春芳提醒說。

    張居正也說:“玄翁,爭論不休的事,內閣何必介入?”

    “不!”高拱一擺手說,“漕運、治河,是國之大政,不惟命脈所係,且攸關民生,我輩不熟悉,要參加,多聽為好。”又轉向李春芳道,“興化,你主票擬,不去也罷,我來主持。”

    李春芳求之不得,欣然接受。高拱吩咐書辦:“八百裏加急,讓潘季馴速趕來參加廷議。”

    待潘季馴趕到,次日廷議即在文華殿開場。

    “國朝歲供軍儲四百萬,大抵取自江南。京師三大營,九邊數十萬軍,升合之餉,皆自漕運致。古稱千裏運糧,士有饑色,今乃不啻萬裏矣!”高拱先講主旨,“漕船出江、湖,溯淮、黃,入汶、濟以北,儲蓄眾水,設閘開閉,入衛遵潞,直達京師。二百年來,但修堤、補決、浚壅、泄溢,使古道無滯而已。近歲古道不可專恃,徐、沛巨浸滔天,以至舟楫不通,糧運阻滯,聖懷為之憂,遂命廷臣會議辦法。”他看著工部尚書朱衡,“工部主漕運、治河,請大司空先說。”

    “本部堂親往實地踏勘,運河淤塞嚴重,當在濟寧南陽左近重開一條新河。”朱衡開門見山道。

    “大司空之意,季馴體認,乃是先保漕運。但要保漕運,不能不先治黃河,不的,漕運勢不能保。”潘季馴反駁道,“基於此,季馴認為開新河不如複故道。若暢通漕運,當黃河、運河一體統籌治理,方是上策。”

    “二位大家的法子,不是都試驗過了嗎?能保證漕運暢通嗎?如今還抱著不放,爭來爭去!”吏科都給事中韓楫不客氣地說。

    議場響起一片“嗡嗡”聲。

    “朱、潘二公所爭論者,隻是針對洪澇年景漕河淤塞難題,實則幹旱年景也不少,漕運難題更大。”刑部侍郎朱大器道,“運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黃,自黃而汶,自汶而衛,盈盈衣帶,不絕如線。因黃河屢決,泛濫為害,遂塞張秋口,而自徐州至臨清,專賴汶、泗諸水及泰山、萊蕪諸縣源泉以濟之。諸泉涓涓如線,遇旱輒涸。而汶河至分水閘又分為二,其勢遂微。每二三月間,水深不過尺許,雖極力挑浚,設閘啟閉,然僅可支持,倘遇一夏無雨,則枯為陸矣!此難題也當一並考量。”

    吏科給事中賈三近是山東嶧縣人,接言道:“宜引沁水,以濟汶、衛。”

    朱衡曾任河道總督,駐節濟寧,對當地河流情形知之甚詳,遂搖頭道:“沁水之流甚微,即引之河渠,不足濟長川之勢,是畫餅耳!”

    “喔呀,如此看來,漕運難題委實棘手啊!”高拱不禁感慨了一句,“諸公有何高見,暢所欲言,大家想辦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