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首相

第四十九章 矛盾更公開化了(2/3)

    “賞軍固然要賞,”高拱語帶激憤地說,“然則,按英宗至武宗時的賞軍之數辦,是成例;按先帝倍賞之數辦,也是成例,本是無所謂的。”高拱喝了口茶,提高了聲調,“倍賞三軍當然最好,將帥無不念新君的恩澤,謝元翁的美意。然政府辦事要從實際出發,不能一意任恩。請問諸公,內庫、太倉,所存銀兩幾何?”他把目光轉向戶部尚書劉體乾,“大司農,你不妨說說看。”

    劉體乾見徐階沉默不語,轉過臉來為難看著高拱,支吾良久,不知該部該接茬。

    高拱忍不住道:“也罷,我來替你說!諸公可知,國庫僅存銀一百三十萬四千六百五十二萬兩!可是,諸公又知否,國家必須要花的錢是多少?”他伸出右手,掰著指頭計算著,“歲支官俸該一百三十五萬有奇,邊餉二百三十六萬兩,補發年例一百八十二萬兩,僅次兩項,通計所出需銀五百五十三萬有奇。如此算來,現存之數,僅夠三個月之用!三個月後,該怎麽辦,已是束手無策!若按元翁美意,賞軍之數,又要四百萬兩!新君登基,按例還要蠲免天下錢糧,所收又少其半。內帑空虛,高某愚鈍,不知這些錢,從何支之?”

    “天下承平日久,國中尤其是江南甚為繁榮,財富日積月累,大大超過從前,”李春芳道,“既然先帝登基時可倍賞三軍,今次似可克服一時艱困,咬咬牙照例行之。”

    高拱沉著臉道:“江南繁榮倒是繁榮,財富倒也委實多過從前,但言朝廷則國庫空虛捉襟見肘;言民間則貧富懸殊富者愈富,與其咬牙倍賞三軍,莫如下功夫解決這個難題!”

    徐階見閣臣在部院大臣麵前爭論不休,也就不再沉默,清了清嗓子,緩緩道:“新鄭的話,沒有錯的。國庫空虛,捉襟見肘,確是實情。但我輩位在中樞者,每做一事,無小大,皆關乎大局,不能僅從財用角度考量。加倍賞軍之例乃先帝所創,若無故停之,恐將士寒心,士林非議,這不是帑銀多少之事,實在關乎新君聖威,我輩不可不慎重待之。”

    “喔?!”李春芳以讚佩的口氣說,“元翁可謂深謀遠慮!”

    高拱被徐階的話噎住了。照他的意思,似乎高拱反對倍賞三軍就是不顧及裕王的威德,這委實讓高拱百口莫辯,隻好歎了口氣:“元翁如是說,我輩夫複何言?”

    徐階忙接言道:“那好,既然內閣達成共識,戶部抓緊籌錢吧!”

    不等劉體乾接話,高拱正色道:“傳令都察院,各位巡按,對賞軍之款,務必嚴密監控,保證足額發到每位士兵手上,誰敢貪汙克扣一厘,”他提高了聲調,“砍了他的腦袋!”

    “諸公,可以回去辦事了,”徐階道,“內閣還有要事相商。”

    楊博、劉體乾、霍冀、黃光升聞言,施禮告辭。

    “禮部已將裕王登基大典報來,諸公看看,妥否?”徐階揚了揚下顎,示意李春芳把禮部奏本一讀。

    “哼!”高拱一聲冷笑,“該議的不議,不該議的反而要議!登基大典都有成例,有甚好議的?當務之急是商榷一下登極詔書,這關乎大局,最應研議。”他又補充說,“登極詔相當於新君、新朝的施政綱領,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務必給人一新耳目之感!”

    “喔,這話是對的。”郭樸附和說,“最宜集思廣益,慎重研議。”

    李春芳尷尬一笑說:“元翁,要不,禮部的奏本,傳閱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