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後是大明

第六十三章 寺樓鍾鼓催昏曉 二(3/3)

    “茂明,千言萬語啊。”

    “仲明,我知道,等個機會我們好好聊個痛快!”

    接下來是到王又山府上。

    “師傅,徒兒見禮了!”

    “哈哈,你小子厲害啊。搏殺皮室軍,隻身陷蒲州,現在也是指揮使了,跟為師平起平坐了。”王又山打著哈哈說道。

    “師傅笑話我了,我這指揮使,萬不敢跟師傅的指揮使比。”曾葆華連連擺手道。

    不是曾葆華謙虛,而是事實如此。

    王又山的正式官職是控鶴軍左軍指揮使,掌管著官家精銳的侍衛親軍之一,還加了密州刺史的官階。這樣的指揮使,全天下也不過二十來個。

    而曾葆華這個捧聖軍指揮使就隻能說他是屬於禁軍係統的軍官,沒有加刺史、團練使、防禦使之類的官階,就跟參謀不帶長,放屁都不響一個意思。

    燕山軍這個軍號,跟神威、神捷、廣捷、拱宸、長劍、金槍等雜號軍一樣,或是收編前朝殘軍,或是官家興之所至賜下的,人數從數百到數千都不等。今天在,明天不一定有。跟常公手裏的雜牌部隊一樣,朝不保夕的。

    王又山仰首哈哈大笑。看到自己的徒兒名揚河東,尤其是一杆鐵槍,威猛不在當年賢明公之下,他自然是老懷甚慰。

    “來,見過我的好友潘公,你也可以叫聲師叔。”

    “師侄見過潘師叔。”

    這位是潘籍的老爹,師傅的好友,曾葆華恭敬地拱手道。

    “潘公原為衍州團練使,而今奉詔移駐耀州,這次是來麵聖述職的。”

    曾葆華剛混入當朝體製時,也被節度使、團練使、防禦使、觀察使、刺史之類的官職搞得暈頭轉向,後來經過虛心請教,潛心總結,終於搞得明明白白了。

    刺史和觀察使,屬於文官體係,略等於上一世的地級市和省級領導。在這武夫當國的年代,一般都是由武將兼任或遙領。地方實權操控在州長史、檢校參軍等佐官手裏。

    節度使、團練使、防禦使屬於偏軍事的武官體係。在這年頭,基本上屬於當地軍政一把手了。

    曾葆華大致參照上一世的軍-區製度做了對比,節度使是大軍-區或省軍-區,團練使是地級市軍-分區,防禦使是地級市或副省級城市警-備區以及要塞區。從某種意義上看,團練使和防禦使實際上的職權相同,但防禦使的轄區軍事價值更高一點。

    衍州、耀州,好像都在定難軍南邊。曾葆華慢慢地與王又山、潘環搭著話,不動聲色地將話題引到關中諸州以及鳳翔和定難軍。

    潘環也是健談之人,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