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好萊塢生活

第31章(1/3)

    一月份的北美人民過的很熱鬧大屏幕上有《夜訪吸血鬼》、《辛德勒的名單》、《純真年代》、《不羈的天空》....等諸多影片任君選擇,無論是你想看商業大片還是催淚文藝片都能從這個火熱的檔期裏麵扒拉出來一部,大屏幕上如此,屏幕下就更精彩了。

    因為是頒獎季,各路英豪紛紛殺出一片血路,無論是《紐約時報》、《綜藝》、《首映》等這些正規大報還是《世界新聞報》、《美國周刊》、《好萊塢報道》這些熱愛各種“奇聞異事”的八卦小報都紛紛各顯其能,各種明星秘辛八卦緋聞,各種電影拍攝選角□□,總而言之,什麽能夠奪人眼球就玩什麽。

    那些被買下版麵為電影和明星做廣告的大報紙還好,至少節操還保留在能夠勉強蓋住臉的範圍上,而某些八卦小報根本就沒有節操這種東西,管你真假,反正能爆銷量我就敢寫!

    尤其是現在正處於頒獎季,演員的個人獎項方麵簡直是重災區!導演方麵是最沒有煙火氣的,連總統都為《幸德勒的名單》背書,發出:“我迫切的要求你們去看這部電影!”的呼聲,這部講述了二戰時期一位拯救了諸多猶太人的德國人的電影一出現眾多導演就紛紛哀呼完蛋了,這屆奧斯卡的最佳導演沒戲了。

    這並不是示弱或者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水平就真的那麽好。在美國,政治正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奧斯卡,這個在美國乃至世界性都有著非凡影響力的獎項,有些事情是不能觸摸也必須遵循的。

    而在整個好萊塢玩政治也是明星吸引關注的一種常用手段。要不然布拉德·皮特也不會靠著《西藏七年》撈取了政治資本而混得風生水起,但是這個度的問題就需要明星自己把握,玩脫了的也不是沒有。

    但是像《辛德勒的名單》這種,種族,二戰,屠殺,拯救,融合了這麽多正確的政治的電影,哦,忘記了,導演還是個猶太人,故事講得也是德國人拯救猶太人,為了真實呈現那個年代,影片還選擇了黑白膠片。換個說法,這種電影的正確性就好像兔國的主旋律電影一樣,除非奧斯卡想要被全美唾罵,否則不給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這影片確實拍的不錯,故事性,娛樂性都有,可謂是非常顯著的體現了奧斯卡一貫標榜的藝術與商業的平衡。

    如果斯皮爾伯格拿不到獎的話就隻能說奧斯卡評委的腦子都被喪屍吃掉了,投票的時候用的腦漿了。

    最佳男主角方麵的火藥味兒也不重,因為這邊也出了一個政治正確的演技派,湯姆·漢克斯。

    這位出生於1956的美國男演員長相上是美國主流的好男人麵相,雖然帥,但是帥得沒有什麽威脅性。演技方麵也是從出道以來就受到各自褒獎,1989年的時候就獲得過奧斯卡的提名,一直被各界看好,隻要他不作死去拍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影,奧斯卡對他來說隻是時間問題而已,現在《費城故事》就是這個時間了。

    作為一部講述一個因為同性戀和身染艾滋病被老板發現,以莫須有理由解雇的同性戀是怎麽討回公道的電影,湯姆·漢克斯很完美的詮釋了那個被歧視、解雇,心酸而又痛苦的小律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