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好萊塢生活

第26章(1/3)

    這個創建於1935的獎項在北美的所有影評人協會獎中曆史最悠久、地位最崇高,會員主要由《時代》周刊、《娛樂周刊》、《滾石》、《人物》、《紐約時報》等各大平麵媒體的專業影評人組成。跟奧斯卡和其他的獎項相比,1966年以前的紐約人影評協會獎基本和奧斯卡一個係統,曆史和古裝是他們的寵兒,後來由於美國影評人協會和洛杉磯影評協會的相繼成立而在外國電影和本土電影之間搖擺不定,發展到現在他們青睞的口味兒則是更多的偏向先鋒電影。

    不過這個獎項也確實肯定了很多奧斯卡遺珠,《公民凱恩》、《發條橙》、《好家夥》都在此列,當然最值得他們驕傲的是,這個獎項地肯定了那些至今被奧斯卡冷漠的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伯格曼、庫布裏克等。也因此,紐約影評人協會獎一向被視為美國最有品味的電影獎。

    而此時紐約人影評協會的主席就和《安妮日記》的監製史蒂夫·梅森一起坐在她麵前喝咖啡。

    “真是太可惜了,你隻演半年,約翰和弗雷德正在籌備《芝加哥》的舞台劇,如果你能在百老匯一直演下去,用不了幾年就會成為新的‘洛克希’了,我看了一部分他們的手稿,這部音樂劇很有潛力,我有一種直覺,它會比‘貓’還要長壽。”

    瑪格麗特詫異,真不愧是金牌製作人,眼光就是犀利,‘貓’在2000年就停演了,而‘芝加哥’,這部描寫上世紀20年代芝加哥社會陰暗麵的音樂劇卻一直長演不衰。從某個方麵來說,美國本土的現實主義的音樂劇要比來自英國的幻想劇更受歡迎,當然,也許那些暴露的服裝和性感火辣的女演員也是一種吸引觀眾的條件?

    看了阿瑟·米勒一眼,瑪格麗特開口,“確實很可惜,但是沒辦法,我要上學,你知道的,史蒂夫,不努力學習的孩子不是好孩子。”瑪格麗特衝他眨眨眼。

    “哈哈,是的,你還是個小孩子呢,學業才是最重要的,學校會帶給你更多的知識的,演藝事業確實不是最重要的。”

    史蒂夫·梅森大笑,雖然好萊塢不乏為了演戲而輟學的童星,但是明顯瑪格麗特不在此列,阿瑟已經規劃好了她的未來路線,百老匯是不可能留住她的,這點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

    況且即使在好萊塢這個看臉和演技的地方多得是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也不代表著高學曆就沒有市場了。一個明星想要維持自己的光環,不僅僅需要演技,還需要團隊為他塑造形象,高學曆也是一種資本,將來炒人設的時候也是一個主力版塊兒呢。美國人民喜歡那種乖巧甜蜜的孩子們,如果這個孩子聰明上進又好學那就更好了,這才是聚攏人氣的法寶啊。

    史蒂夫·梅森感慨著這是個聰明的女孩兒,好萊塢能看得這麽清楚的人不多了,阿瑟·米勒真是有個好孫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