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

第六章 英雄救美(1/3)

    之前縣裏已經搞過三次經濟作物種植推廣,第一次是種蓖麻,有一家皮包公司找了縣政府,要縣政府號召農民種蓖麻,由他們包銷,但蓖麻種子必須從他們那裏買,縣政府的幹部吃了那家公司請的飯,又拿了小紅包,自然號召農民種蓖麻,每個鄉都派了任務,農民也單純,想著反正那家公司包銷,就從牙縫裏擠出錢買了種子,把地裏其他的作物刨了改種蓖麻,結果那家公司提供的種子都是壞的,根本種不出來,這時再去找那家公司,那皮包公司早跑沒影了,當時縣裏說要追責,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種西瓜,這次倒是種出來了,而且是大豐收,老百姓心想這回應該能掙到錢了吧,但因為西瓜產量大,當年的市場價格大跌,根本就賣不起價錢,曲龍縣交通又不便利,西瓜運輸也成了大問題,而西瓜又不經放,成熟沒兩天就爛了,最後西瓜大都爛在了地裏,讓老百姓看著心尖尖痛。

    第三次是種棉花,前任的縣長到外地考察學習,發現那裏種棉花經濟效益很好,老百姓都發家致富了,回來就雄心勃勃地要推廣種棉花,而且一搞就是萬畝棉花田,這位縣長大人本意是好的,他卻不知道曲龍縣的土壤條件根本不適合種植棉花,而且棉花很嬌貴,既容易生蟲,又容易生病,沒有一定的種植技術是種不好的,最後這近萬畝棉花差不多都喂了蟲子。

    在基層農村,象這種政府領導一拍腦袋決策種某種經濟作物或果樹的情況普遍存在,由於缺乏市場調查和銷售渠道,技術支持也跟不上,一古腦一轟而上,結果不是東西根本種不出來,就是種出來了銷售不出去,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老百姓,這也導致了基層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威信直線下降。

    所以現在誰要跟老百姓提要他們種經濟作物,老百姓準跟他急,這種情況縣長張可凡也是知道的,所以這次給各個鄉定的任務指標都不高,而且他很聰明地沒有明確種經濟作物的種類,讓老百姓自主選擇,這樣就算是萬一種植效果不好,他也不用擔責任。

    即便是如此,老百姓對經濟作物種植的抵觸還是很強烈,好幾次劉愛民才開口,就被村民拿著掃帚給趕出來了,跑了幾天卻一點成效都沒有,劉愛民也有些灰心喪氣了,有些沮喪地道:“老百姓抵觸情緒這麽大,看來這次的任務是完不成了! ”。

    段昱卻不這麽看,理性地分析道:“回龍鄉為什麽這麽窮,就是因為這裏地理條件不好,交通不便利,回龍鄉的田地多是梯田和山地,糧食產量不高,老百姓要想發家致富,種經濟作物是必由之路,前幾次為什麽不成功,主要還是路子沒選對,沒有根據當地的情況選擇合適的經濟作物,又缺乏市場調查和銷售渠道,技術支持也跟不上,會有這樣的結果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我們關鍵是要選對適合回龍鄉土壤條件生長的經濟作物,最好能事先聯係好銷售渠道,多給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和幫助,這樣老百姓的工作就好做了,我想帶上回龍鄉的土樣去省城找農科大的專家教授化驗一下,看看回龍鄉適合種什麽樣的經濟作物,順便聯係一下銷售渠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