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離婚被迫成為全職藝術家

第二十八章:從古至今,不過千人(1/2)

    “可越聽,越讀,越覺得不對勁,越覺得整首詩深意滿滿。”

    “然後我仔細的分析了整首詩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然後得出的結論如下,大家可以耐著性子聽一聽。”

    蘇羽琪眼睛大而有神,講解起來一副專注的模樣。

    “這首詩特別容易懂。就是明亮的月光從窗戶外照射了進來,月光像是凝霜一樣鋪滿了地麵,詩人抬頭看到了天上的明月,卻思念起了自己的家鄉。”

    “整首詩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還表達了思鄉的情緒,如果單純以此來評分的話,可能隻能評大概八九十分。”

    “但是,當我具體分析了整首詩的字眼後,卻發現裏邊大有文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是什麽?詩人肯定不會把半月或月牙稱為明月的,所以很明顯,這個明月是指月圓時候的大月亮。”

    “再說後邊的這個‘疑’字。疑,懷疑。代表著詩人不太確定的情緒。”

    “什麽時候是不太確定呢?說明詩人剛剛睡醒或者剛剛夢醒,這時候人的狀態是處於朦朧狀態的,看東西自然才會用這個‘疑’字。而外邊月亮高掛,那詩人大概率不會是剛剛睡醒吧,所以我認為詩人是剛剛夢醒會更恰當一些。”

    “第二句的最後一個霜字用的也很妙,大家初聽隻以為這是一個比喻句,把月光比喻成了凝霜。可實際上呢!?霜是隻有秋天冬天才會有的,所以它還反應了當時的季節和時間。”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後半段不僅和上半段前後呼應,又借景抒情。”

    “從“疑是”到“舉頭”,又從“舉頭”到“低頭”,恰好勾勒出了詩人夢醒後的一係列行為動作。從詩人的動作進行一步步推進,最後表明出思念家鄉的主題。”

    “我們正常人思念家鄉往往都是在重大節日才會思念的,比如春節,中秋節等。而上文我提過,詩人說月光像霜,而霜是隻有秋天才有的,再加上明月指月圓時候的大月亮,因此我可以判定,這首詩作於八月十五的中秋佳節。”

    “我可以想象的到,詩人在創作這首詩時,身處一個孤單無依之地,又恰是中秋時節,恰是看到一輪皎潔明月,最終做出了這樣一首思鄉的詩。”

    “初聽時,我隻是感覺一般。但現在分析之後,卻覺得這首詩真不一般。”

    “短短的四句詩,二十個字,明白如話,連一個幾歲的孩子都能聽得懂。但是,它卻能把時間、地點、天氣、人物、環境、前因後果、思鄉情緒寫的如此清晰透徹!清新樸素!”

    “它構思細致而深微曲折,脫口吟成、渾然無跡。”

    “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

    “我覺得詩人沒有說的,比他說出來的要多得多!”

    “這首詩完完全全體現出了一種‘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微妙境界。”

    “我並不是說什麽大話,但我可以保證一點的是,從古至今,能夠用這麽簡單文字做出這種境界詩詞的人,少之又少,絕對不過千人!”

    分析之前,蘇羽琪覺得整體一般隻是稍好;但這麽一經分析後,連她自己也嚇了一跳。

    “這首《靜夜思》的水準,已經高到這等境界了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