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三百零六章 零蛋兒將出,失望的慰問(3/3)

    而早在199年7月,美國即對日采取了經濟製裁措施,廢除了“美日通商條約”;9月起,美國對日“道義禁運”範圍也逐步擴大,這對日本也是一大打擊。因當時從美國進口量占其海外總進口量的近半,其大宗戰略物資是從美國進口。

    重慶雲岫樓,蔣委員長剛剛開完了內部會議,口風大變,在香港假宋子良之名進行的與日談判不僅提高了價碼,更加強硬了許多。

    在蔣委員長看來,美日衝突在所難免,美國的舉動無疑是在經濟上的對日宣戰。中國抗戰的國際環境正在改善,中**民孤軍作戰的局麵也正在扭轉。

    楊風的預測可謂是一一應驗,這令蔣委員長更加看重,基本確信他身後的背景。而楊風剛剛來的國際形勢預測,自然讓他更加在意,與智囊更加仔細地分析研究。

    “援華製日,這個定義很準確。”陳布雷很是讚賞地點著頭,“援華在於增強中國進一步抗日的能力,幫助中國成為不斷纏住日本和消耗日本力量的地方;製日則是為了在軍備物質方麵給日本侵略勢力製造一些困難。但此政策的上限是避免因此與日本生正麵的衝突,為美國做好兩洋同時作戰的準備而爭取時間。”

    “也就是,美國在短期內並不會與日本開戰。”蔣委員長的眉頭皺了起來。

    陳布雷沉吟了一下,道:“美國對英國的援助是慷慨的,這也驗證了楊風所判斷的美國政府‘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既然如此,楊風擔心的美國為盡量避免在遠東與日本生衝突,對日進行綏靖和妥協,也是相當有根據的。”

    蔣委員長半晌無語,思索了一會兒,才開口道:“美國已經批準貸款,從態度上看,似乎沒有必要過於擔心。當然,必要的工作和準備還是要做的。比如,利用貸款搶購一批急需的戰略物資,從滇緬國際交通線搶運回來。”

    陳布雷點了點頭,又建議道:“除了貸款,南洋華僑的捐款也可以大加利用。”

    到南洋華僑的捐款,蔣委員長不禁露出一絲苦笑,道:“我已經給一戰區的衛俊如,還有魯豫皖邊區的楊風了電報,要他們好好招待陳嘉庚一行,希望能扭轉陳對國府產生的不好印象。”

    一九四零年春,旅居新加坡的愛國僑領陳Jg,帶著南洋廣大華僑的殷殷囑托,率團回到祖國慰問抗日軍民,第一站當然是戰時都重慶。蔣委員長十分重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做好接待工作,務必讓客人滿意。但他這樣要求,卻取得相反的效果。

    陳Jg先生是同盟會出身的愛國老華僑。抗戰開始後,他作為“南洋華僑總會”主席,負責整個東南亞地區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工作。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廣大僑胞每個月都向國內捐錢捐物。三年以來,廣大華僑通過總會,共為祖國籌得約合4億多“國幣”的款項,物資無數。

    抗戰的生命線滇緬公路建成後,司機和修理工奇缺。陳Jg登高一呼,三千多名華僑青年揮別親人,冒著敵人的炮火,日夜不停地搶運軍需物資。可以,沒有陳Jg和廣大華僑,抗戰的勝利肯定要推遲。

    按照蔣委員長的指示精神,國民政府成立了陣容龐大的歡迎委員會,由中央宣傳部、財政部、僑委會等二十多個黨政軍重要部門組成。

    在財政極其拮據的情況下,還列支了充足的接待資金,其中光宴請費用就達八萬元,當時這筆錢能買八百頭牛!

    這樣,陳Jg在重慶的日子裏,正事沒時間做,每被迫在各種宴會中疲於奔命。但不管什麽山珍海味,陳Jg一口也咽不下去。

    他知道大敵當前的中國是多麽缺錢。“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竟是戰時都大官員的常態,這讓陳Jg反感和痛苦:這樣的政府能領導全民共赴國難嗎?民族複興還有希望嗎?(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