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三百零五章 情愫,曆史之變(3/4)

    所以,對於八路軍交換武器的要求,楊風很痛快地批準。在湖西戰役中繳獲並修好的六門步兵炮、三百多炮彈,以及一批彈藥,使鄰近的八路軍部隊有了遏製鬼子修路、築堡、蠶食的武器裝備。

    換來的回報除了鋼軌、電線、糧食等物資外,還有八路軍對湖西根據地的全麵放棄。沒有什麽交接儀式,也沒有什麽協議,已經被壓縮為“一彈穿”的地盤,留之無益,反倒會成為與新七軍生衝突的因素。何況,楊風並沒有顯露出要與八路軍搞“摩擦”的跡象,反倒慷慨地給予了武器支援,這也算是八路軍投桃報李的一個舉動。

    華北的鬼子就那麽多,盡管是暫時的,但多打掉一個炮樓,甚至多殺傷一個士兵,在楊風看來也是有益的。別看影響可能很輕微,但很多輕微的影響累加到一起,起到的作用也會大起來。

    更令楊風感到欣慰的是周邊友軍的變化,豫西的第三集團軍、76師、騎八師就不用了,武器裝備在持續加強,部隊的戰力在不斷提升;南麵的大別山根據地在永城軍工的大力幫助下,現在也能夠生產製造地雷、手榴彈、飛雷炮、迫擊炮和鋼拳,並且有了一個中等規模的修械廠。

    在整個抗戰中,表現很突出的兩大雜牌部隊——西北軍和桂軍,就在魯豫皖邊區的周邊,並為魯豫皖邊區的穩定和展作出了很大的幫助。對此,楊風是感到很有幸的。

    如果再把視角放得寬廣,便能看到整個國*軍在武器裝備上也有提高和進步。由於基礎、規模、人才等條件的不同,大後方的軍工生產能力肯定比邊區要更強。鋼拳、榴彈射器、六零迫擊炮、戰防炮、仿蘇製7高炮等等,由於邊區軍工的產能要精打細算,在某些武器的生產數量上,當然是大大落後的。

    顯然,武器裝備的提高,對於整個抗戰都是有利的,都在改變著抗戰曆史。這在幾次戰役中便有體現,殺傷日軍的數量,摧毀坦克的數量,都比曆史上有所增長。無疑,這對於削弱日軍的整體實力,或牽製更多的日軍兵力,或增大日軍短切突擊的時間間隔,都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曆史已經改變,這是確定無疑的。楊風為此感到欣慰和得意的同時,也意識到他將逐步失去先知先覺的能力,至少國內抗戰的一些大事件將有改變。所以,他對於運用這種能力為抗戰作貢獻,也變得越來越謹慎。

    棗宜會戰,這場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在正麵戰場所動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此時應該已在日軍籌劃之中,但具體的布署還會與曆史上一樣嗎?

    楊風看著已經按記憶寫好的日軍的作戰方針及具體布署,猶豫著,遲疑著,最終將詳細的作戰計劃劃掉,隻留下了會戰指導方針這個比較粗疏的東西。

    “日軍遭我冬季反攻之沉重打擊,意圖反攻報複。其擬在雨季到來之前,在漢水兩岸地區將我第五戰區的主力擊敗。其會戰指導方針是:大概在五月上旬開始攻勢。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漢水左岸之我軍,接著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該河右岸之我軍核心部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