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一百一十三章 發展,出兵助戰(1/3)

    何況,低溫蒸餾焦油加工液體燃料,可是目前的先進技術,一九三三年才投入實際生產,以德國技術最為達。

    而傳奇故事中的傳奇人物,獲得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的張大煜先生,隻是在留學德國時注意到這項技術,並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完全是千百次的研究、實驗,然後東拚西湊、甚至是自製設備,才填補了國內空白,並追趕上了世界先進的步伐。

    同樣的設備匱乏,同樣的技術人員短缺,但楊風也有著獨厚的優勢,那就是現成的技術資料,甚至是越當時科技水平的。當然,他不想敝帚自珍,而是要把這技術貢獻出來,為抗戰盡一份力,為國家、民族盡一份力。

    沒錯,隻是盡一份力。因為,楊風是一個人,沒長兩個腦袋(長兩個也不夠),也不會分身術。他的精力分薄於科技、軍工,還有頂重要的軍事,很多事情就隻能寫出資料,規劃出正確的展方向和步驟,百忙之中偶爾能書麵或現場指導一下,大多的工作卻要依靠下麵人員的努力了。

    不要忘了,當時可是烽火硝煙的抗戰時期,敵後根據地又不同於大後方。沒有足夠的軍力,不能保證所設工廠的安全,那一切的建設成就都是暫時的,都是建在沙上的樓房。

    相對於楊風的雄心壯誌,戰功和名聲現在並不很重要,反倒是要盡量拖延日本人對他的重視,對三縱的注意,以免在他準備好之前招致大規模的報複。但又要顯示出自己和三縱的價值,以得到各方物資和財力的援助,這就意味著要采取兩麵策略。

    基於這樣的想法,之前生俘日軍少將他沒有宣揚,並要求國府保密、低調;此次繳獲日軍聯隊軍旗,他也秘而不宣,把軍旗藏匿起來,留待日後合適的時機。

    在當時國軍和抗日隊伍都搶先報告戰績,甚至予以誇大,以提振民心士氣的時候,這種做法明顯給日軍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金子聯隊的軍旗已經被護旗官毀掉,他們自然也不會把這麽丟臉的事情公之於眾。

    再加上損兵折將,以及各地抗日武裝的活動也日益增多,又時值冬季,鬼子在調兵遣將,鞏固重要據點的防禦,針對三縱的報複也就沒有馬上進行。

    從表麵上看,三縱在東進作戰後進入了休整期,雖然在根據地的邊緣地帶依然是戰不斷,但大規模的行動短期內似乎不會有。而實際上,楊風卻在秘密地調兵遣將,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準備參加一場遠離根據地的大戰。

    …………

    曆史車輪在滾動,抗戰烽火在燃燒。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拂曉,武漢周邊的日軍憑借其大量的汽車、艦船和優良的裝備,迅調動集結了第11、第16、第116、第6等四個主力師團的兵力,以及重炮兵四個半聯隊,戰車一個半聯隊和海軍、空軍一部,分三路向鄱陽湖西麵中國軍隊各部,全線動進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