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九十八章 東進宿縣(1/2)

    如果從軍力對比上來看,占領中國似乎不費吹灰之力,隻是日本人全然沒有意識到,擋住日軍去路的,絕不僅僅是軍隊,還有四萬萬五千萬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

    攻陷武漢後,不僅戰爭的進程遠遠出日本政府的預料,人力、物力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且中國人民的反抗烈火越燒越旺,中國國民政府也沒有屈服。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抗戰情緒日益旺盛的中華民族為對手,在遼闊無垠的大6上,以日本派遣軍有限的兵力,欲期急結束戰事,幾乎已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了。而戰線的拉長,兵力的分散,也暴露出了其弱點。

    隻占據了大中城市,隻能維持交通線,隻能保障點線的占領。百萬日軍分布於廣闊的淪陷區,平均起來便少得可憐。

    正是這樣的弱點暴露,也使抗戰初期成為了敵後抗日武裝大展,抗日根據地大量出現的一個黃金時期。

    不僅僅是八路軍開赴華北,在敵後實施戰略展開,相繼建立起晉察冀、晉西南、晉冀豫、晉西北等根據地,光複了大片國土;還有國民政府滯留在敵後的近三十個師的兵力也在進行遊擊和光複國土的行動,主要活動在華北的豫北、冀南、冀中,山西的太行山和冀察等地;華東的魯西北、魯南的泰沂山區,蘇北和蘇浙贛交界靠近交通線的山區。

    一九三八年南嶽軍事會議後,敵後遊擊戰在抗戰整體戰略中的地位空前提升,國民政府又先後向敵後戰場6續增派了三十個師。在這些正規軍之外,國民黨在敵後戰場還控製著大量的“非正規軍經中央或戰區委派者”、“地方武力組成者”等雜牌武裝。

    同樣,國民黨於抗戰中前期在敵後戰場也建立了大量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包括:太行山東南部根據地、中條山根據地、呂梁山根據地、五台山根據地、恒山根據地、魯東南與沂蒙山、日照山根據地、大別山根據地、浙西根據地以及皖東、皖北和鄂東之根據地……

    可以看出,在抗戰的中前期,國、共軍隊都現了日軍兵力分散的弱點,都重視遊擊戰,也都在敵後重新光複淪陷區,並取得很大的成績。

    而大城市一個大隊,中等城鎮一個中隊,縣城則隻有一個隊或者幾十個鬼子,其餘的守備力量則是數倍於鬼子的偽軍。

    這是當時大多淪陷區的日軍占領情況,但也有比較特殊的,比如宿州,因為靠近津浦線,便是鬼子兵力比較多的地區。

    盡管楊風並不準備全部打下宿州,隻是為日後出擊津浦線打下基礎,但與鬼子的大戰卻在所難免,他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並製定了周密的計劃。

    郭鬆林的支隊先入濉溪、蕭縣,與宮山大隊配合,製造聲勢,牽製並吸引宿州的敵人。而楊風所率領的部隊才將是攻擊的主力。

    日軍為了鞏固徐州這個戰略要地,對宿州地區嚴密控製,在境內修設了不下百餘處的據點,這些據點、炮樓的修建,無一不是宿州百姓出料、出工、流血、流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