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九十一章 擴編,戰略走向(1/2)

    五千六百八十三人,各種槍枝四千六百五十七支,榴彈射器七十二具,擲彈筒十二個(繳獲),八一、八二迫擊炮十六門,步兵炮兩門(繳獲後修複成功)……

    楊風此時並不在芒山鎮,而是在永城。指揮部隨著地盤的增加,再呆在芒山鎮已不適宜,而永城算是根據地的中心位置,聯絡更加方便。他正翻閱著文件資料,在離開的這段時間雖然一直與各地保持著電報聯係,但遠沒有這麽詳細。

    擴軍是比較順利的,這裏麵還包括了在渦陽訓練的千餘士名。其實,要照這麽算的話,三縱的擴充度還是相當保守。要知道在當時在抗日武裝中,還未能擺脫兵多將廣、人多勢眾這樣的傳統觀念,連八路軍、新四軍也不例外,都在拚命擴充。

    而這樣迅擴充的部隊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後遺症:先是兵員參差不齊,軍隊紀律會變得鬆馳,凝聚力不足;其次是武器缺乏,很多軍隊竟有一半以上拿著大刀、梭鏢,或是兩顆手榴,戰鬥力大幅下降;最後一點則是加重糧餉供應的壓力,即便不軍餉,糧食呢,脫產人員太多,需要多大地盤、多少老百姓供養?

    敵後抗戰能否長期堅持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根據地的居民能否養活兵員,能否維持抗日的積極性。假若民力很快消耗,假若老百姓因負擔過重而消極,而與抗日隊伍脫離,那麽不管其他政策正確與否也無濟於事……

    楊風覺得有必要把“量入為出”這個道理寫出來,表在已經聯係妥當、定期供稿的《光明日報》上,作為“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一個連載,或者另起個題目。但這似乎並不是很迫切,敵後抗戰最艱難的時候還早著呢!

    “長官——”新任縱隊參謀長梁末青又遞上去一份文件,道:“這是各部軍官的分配安置情況。”

    梁末青原是六十一團的參謀長,沉默寡言的一個人,但偶一出口,卻能看出其肚中有料。楊風看好後,愣是用十具鋼拳、十具榴彈射器把梁末青給挖了過來。

    倒不能怪周至忠重利輕友,而是報告上去,孫桐萱立刻就批示同意。不僅是梁末青,孫桐萱還學軍統,也以支援名義,派出了一批老兵和低級軍官充實三縱,並以光複縣城的戰功進行犒賞,送給了三縱一批物資。

    都在向三縱塞人、伸手,楊風是來者不拒。一來是沒有辦法,他的部隊起家自民團,而不是正規部隊,讀過軍校的軍官太少,經驗豐富的老兵太少;其次呢,楊風認為隻要不是特務,軍人還是比較單純,激於民族大義,打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再者,楊風也為軍隊製定了詳而又詳的規章製度、紀律條例,希望用此來約束官兵。依他的後世思維,人治沒有法治健全,也很容易出問題。隻要公平、公正,他還是相信大多數人不管是何派係,終會融入三縱,為抗戰救國而賣力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