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七十章 連續作戰,鋸齒戰壕(求收藏)(2/2)

    “長官要如何變動作戰計劃?”陳大龍也知道有了援軍,且滅了一路敵人,敵我實力對比已經不是掃蕩開始的狀況。

    楊風嘿嘿笑了笑,擺手道:“你們繼續挖掘修築戰壕和工事,作戰計劃的變更還要再等一等。”完,他轉身在警衛的保護下走開了。

    …………

    抗日戰爭中,由於敵強我弱,中國軍隊大部分防禦作戰中所實行的“戰壕戰”,是一種被動的防禦戰。而即便是戰壕戰,中國軍隊也乏善可陳,甚至連數年前一二九上海抗戰時的十九路軍都不如。

    到底,並不是戰壕不頂用了,而是修築的工事太差勁。

    淞滬會戰中,由於缺乏修築工事的經驗,中央軍的第一流部隊一般隻能硬頂七,就傷亡殆盡;其他部隊呢,隻三就潰不成軍;與之形成反照的是,西北軍的王修身部,雖然是雜牌部隊,卻在劉行頂了九,因為他們做工事比較在行。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的正麵戰場,國軍在軍事上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戰術呆板,攻擊的時候是如此,防守的時候也是如此。

    所謂的戰壕戰,在很多人的理解中似乎是構築一條延綿不絕的壕溝,再加上各種槍炮就可以了。不幸的是,當時的很多國民黨高級軍官都是這麽理解的。

    於是,國軍的抗敵戰線通常都是線狀的,一線排開,而這種陣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一旦敵人突破一點,就會迅突進到我軍戰線的後方,對我軍實施穿插分割包圍,使我軍的整條戰線失去作用。

    而且,這會打亂我軍撤退並重新部署的節奏,迫使我軍在一片混亂中一退再退,無法形成穩固的戰線來阻止敵人前進,於是潰敗之勢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當周至忠率領整頓好的部隊在黃昏時分趕到芒山鎮預設陣地後,即便是有西北軍傳統,比較擅長修築工事,周至忠等軍官也為三縱和聯防隊已經挖掘修築好的戰壕、掩體感到驚訝。

    起來,這鋸齒形戰壕並不是什麽高級、複雜的東西,在二戰時,隻不過是歐洲戰場的標配防禦工事。鋸齒形戰壕,顧名思義,就是將戰壕修建成鋸齒形,以有效防禦敵方的炮擊。與普通的線狀戰壕比,鋸齒形戰壕的防炮效果要高五到十倍。而且,還能有效防禦飛機沿著戰壕的掃射投彈。

    沒見過自然感到驚訝,但稍一琢磨,周至忠這樣的沙場老將也就明白了鋸齒形戰壕的用處和高明所在。何況,在鋸齒形戰壕裏還挖有貓耳洞,就更能提高防禦效果。

    再加上楊風先耗敵、疲敵,再予以圍攻殲滅的戰術,習慣於正規戰那種直來直去的打法的周至忠等人,不得不有所思考。按照兵力對比,一個正規團再加三縱,完全可以四麵圍攻,但楊風卻很珍惜戰士的生命,寧肯多些手段,多些時間,也要盡量等到最好的殲敵時機。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