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四十七章 軍工武器(求收藏)(1/2)

    今第二更,求收藏啦!

    *******************************************************************

    楊風也很鬱悶,他的原來想法是好的,可後來一想,如果改造成大口徑狙擊步槍,那後座力實在是過於驚人,即便是墊上厚墊,依然無法承受。如果改造成榴彈射器呢,也好象挺困難。

    “這槍是好,可惜後座力太大了。我倒是有些想法,就得麻煩鄭先生了。咱們先製造出消音器再。”

    鄭冉眨著眼睛想了想,並不敢打包票,而是留有餘地地道:“我試試吧!不過可不保準。”

    “不是試試,而是一定能做好。因為——”楊風嗬嗬一笑,手指轉了個圈,含糊地道:“圖紙很快就有,按圖索驥對鄭先生來沒有困難,甚至一就能造出好幾個。”

    圖紙?鄭、孫二位很是疑惑,可楊風已經絕口不提,而是岔開話題,又開始起榴彈射器和重迫擊炮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曾在7毫米信號槍上加折疊槍托,抵肩射型定裝式榴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美軍使用了79式4毫米榴彈射器,其外形與結構很象獵槍,亦稱榴彈槍。

    從製造工藝上看,榴彈槍可以采用類似擲彈筒的高低壓射技術,既使火藥充分燃燒,能量得到較好的利用;又能使射筒內壓力較低,降低生產要求,甚至可用輕金屬製造,以減輕重量。

    所以,拔術的困難在於定裝榴彈的製造,要求比較精細的機械加工,但也不是不能解決並克服的困難。

    而部隊一旦裝備了這種重量輕、後坐力,還能抵肩射擊,且曲平兩用的武器。也就彌補了手榴彈和迫擊炮間的火力空白,戰力能得到很大提升。

    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日軍使用的非常廣泛,裝備量也很大的步兵支援武器是擲彈筒。通常,每個步兵隊都編有一個擲彈筒組,裝備兩具擲彈筒,每個中隊共裝備六具擲彈筒,裝備量與輕機槍相同,由此可見日軍對擲彈筒的重視程度。

    擲彈筒因其輕便、機動性好的特點,在中國戰場的各種特殊地理環境下,始終能夠伴隨日軍部隊行動並隨時提供火力支援。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也證明了擲彈筒同樣適用於叢林環境。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日軍對擲彈筒火力的依賴程度甚至比輕機槍更加強烈。

    盡管日式擲彈筒是一種具有相當創意的輕型步兵支援武器,但它也存在很多缺陷。先是它射和調節射程的操作比迫擊炮繁瑣得多,更依賴操作手的經驗和水平。且戰鬥射一般不及迫擊炮,精度和威力也遜於迫擊炮。

    另一方麵,擲彈筒彈的結構較同口徑迫擊炮彈複雜。在戰時條件下費效比高於後者,故使用範圍也不如後者廣泛。所以,除了日本和中國外,很少有其它國家采用。

    而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因為技術、生產水平有限,也就缺乏創新和越的能力和思路。最常用的辦法便是在日式武器的基礎上研製同類武器,以達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