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十八章 困敵,心思異變(1/2)

    “轟!”隨著爆炸,轟鳴再次蓋住了一顆步槍彈出膛的聲音。一個鬼子機槍手正怒目圓睜,抱著機關槍掃射,臉上的肌肉跟著在不停顫動,可惜,這是他最後一次這麽痛快的打槍了。子彈擊斷了他胸骨,將一團狼心狗肺攪得稀巴爛。

    徐眼快收槍,伏低身子,是呀,可不能貪得無厭。長官過:在一個地方連續射擊已經是狙擊手法則的大忌,要是還不跑路,那可是太狂妄自大了。

    胡可蘋在用瞄準鏡觀察著別人的行動,當然,周圍還有其他的狙擊手躲在隱蔽處,同樣觀摩並學習著。他們同樣咋舌於徐大眼等人射擊的精準和巧妙,以及撤退的隱蔽和迅。

    “有三百米吧,打哪就打哪,真是——”吳金鎖手裏也端上了帶瞄準鏡的狙擊步槍,一邊觀察著,一邊頻頻出嘖嘖之聲。

    “二百六十米左右。”胡可蘋糾正著他的算法,沉默了一下,繼續道:“好好練吧,早晚咱們也能趕上楊長官的水平。”

    狙擊有效地減緩了敵人前進的度,隨著太陽撒下最後一縷餘暉,日軍和偽軍陷入了山區,這些幸運兒,他們提前享受到了挺進軍狙擊隊為他們特意準備的死亡盛宴。

    日軍雖然大多射擊技術精湛,但直到戰後依然沒有完備的狙擊戰術,更提不上反狙擊對策了。他們的狙擊手往往作為敢死隊員,而且他們深入敵方陣地後,多在樹頂、水塔一類地點埋伏。這些地方雖然視野好、射界寬闊,但是沒有退路,結果即使能一擊得手,也很快會被對手現,受到集中攻擊。

    而且,戰爭後期雖然日軍也裝備了三八式狙擊步槍,但一來其數量少,二來其瞄準鏡質量較差。所以總體來,日軍的狙擊戰打得一點也不出彩。雖然在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尤如曇花一現般的燦爛了一下,但很快便在美軍的強大火力下化為灰燼。

    草叢、樹後、石頭縫……到處都有黑洞洞的槍口,四麵八方皆可能射來仇恨的子彈,逐漸低垂的夜幕和預先設定的陣地更為狙擊手提供了有利的保護。

    日軍雖然戰鬥力強悍,但對於山地作戰,特別是這種狙殺行動卻並不擅長,他們倚仗火力優勢打順手仗打慣了,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戰術變化,很是有些措手不及。

    最重要的一點是複雜的山地地形對日軍的行動構成了很大的影響,山地戰中的士兵不僅必須打擊敵人,而且也必須勇敢地麵對殘酷的地形因素所造成的作戰困難。

    這些條件要求低級軍官必須進行堅強的領導,不但必須在領導活動中以身做則,而且也必須在精神上足夠堅強。這一點日軍能夠做到,他們堅韌的戰鬥意誌確實值得稱道。

    但是領導者堅強,並不一定能製定出正確的計劃,由於山地的特殊性,部隊在山地地形上的反應時間比平時要長。但日軍接任的指揮官卻不能在執行作戰行動時充分考慮地形的因素,以至於在估算作戰時間、後勤要求和部隊能力上犯了不少錯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