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驚雷

第七章 勘察戰地(1/2)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一根草也有它的價值。楊風一直就信奉這樣的信條,在他眼中,就連漢奸也可以起到警誡世人的作用。

    …………

    黃口鎮被占領的消息很快就會傳進城裏,鬼子和偽軍的報複為時不遠。楊風將地方事務交給吳元生,可以專心於軍事。

    剛蒙蒙亮他便帶著一個中隊向西南方向出,那裏有幾座不出名的山,是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初步預定的大戰之地。

    日近中午,部隊終於來到了山下。正是中午酷熱難當之時,潺潺溪卻讓人享受到幽靜、芬芳和清涼,鳥雀在林間啁啾鳴囀,溪的叮咚是一曲最美妙的沁人肺腑的歌。士兵們飛跑上前,用手掬飲甘泉,把頭鑽在水中,歡樂地洗滌著被汗垢浸蝕的肌體。

    楊風沒有休息,在向導的引領下,帶著幾個人開始登山,他必須掌握這裏的地形地勢,才能將設想更貼近事實。

    芒碭山西峰,當地群眾稱之為張飛寨,西峰內外兩道寨牆,都是利用自然山形,用青石壘砌而成。外寨牆殘高一米,寬一米餘,南北長兩百五十多米,東西寬約二百米。外牆西側有“張飛飲馬泉”,常年不涸。寨內中心為一摩崖石刻,正楷、字跡模糊,唯“考知政事”和“至元十三年十二月”等字可見。山寨大門南地勢平坦,為張飛校兵場,內有一石眼傳是張飛插戰旗用的。

    聽著向導的介紹,楊風站在山頂舉目眺望。山猶在,人已逝。叢林莽莽,山巒起伏,似乎還能聽到鼓角錚鳴和鐵甲兵器的碰撞之聲。

    不是在秀美的景色麵前,不會進入意境,有心曠神怡的感覺;不是看見一派夕陽血紅,不會有人生苦短的感悟;不是麵對遼闊無邊的海洋,不會有浩瀚的情懷;不是縱馬奔馳,就不會有盡情奔放的長嘯,人的感覺往往因環境而產生多種多樣的變化。

    如畫江山,豪傑無數,大好河山怎能任倭寇踐踏?橫掃強敵,傲視下,方是男兒本色。楊風舉起望遠鏡四下瞭望,觀察著周圍的山勢地形,由衷的出了感慨。

    山下便是前往縣城的必須之路,從狹溝入山,全長約三公裏,溝深二十至四十米,寬十至二十米。溝左側是高地,勢如峭壁;溝右側狀如刀削,上沿與溝底平行。溝的出口處,左側山勢平緩,右側是一片麵積極大的柏樹林。

    這三公裏地段倒是非常適合於打伏擊,地形狹長,溝深路窄,地形非常險要。兩側高地便於隱蔽部署兵力、揚火力和展開突擊,進入的部隊則無法展開,不能守也不能攻,如鑽入風箱裏的老鼠。

    楊風思路鬥轉,又緩緩搖了搖頭。正因為這地形仿佛就是老為打埋伏準備的,所以敵人必然會心謹慎,成功率反倒不會太高。

    那片柏樹林不錯,林深葉密,藏在裏麵幾百人也不易被覺,而且更適合狙擊手躲在裏邊揮作用。如此大的林子,回旋藏避,設陷阱、埋地雷、打冷槍,足夠讓敵人頭痛的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