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立國傳

第二百七十八章 伊斯法罕(三)(3/4)

    歌聲過後沒有多久,十萬早就站好隊形的步兵在曹延的一聲喝令聲,邁著整齊而緩慢的步子,徐徐向伊斯法罕南翼大營走去,看樣子華夏軍準備剪除波斯軍的南北兩翼,然後再主攻被孤立的伊斯法罕城。

    華夏步兵走得非常有秩序,他們以營為一個方陣,在各營鼓手敲出的有節奏的行軍鼓聲中,按照節奏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走著。而且在行進中為了保持士氣,各營按照各自的節奏念誦著“行步詩”,該詩七字為一行,一字一拍,而且格式內容各營都大同小異,前麵是歌頌聖主,中間讚揚本營的功績,後麵是藐視敵人。各營軍士們隨著自己的腳步節奏,齊聲低聲誦念,有天竺人念誦佛經的空靈,有羅馬人誦讀聖經的虔誠,也有波斯人念叨阿維斯陀(祆教的主要典籍)的神秘,更有華夏人朗誦詩賦的音韻和氣魄。

    誦念聲隨著腳步聲此起彼伏,最後匯集成了一股低沉的海濤聲,在伊斯法罕城外的上空回響著。時不時傳來嘀嗒的馬蹄聲和非常清晰的口令聲,如同浪濤尖上閃動的浪花聲。

    最前麵是身穿灰白色步軍重甲的虎槍營,由於華夏工場中的鋼鐵冶煉、鍛造技術和工藝在這數十年裏突飛猛進,使得在提高了質量的基礎上鎧甲的重量反而還下降了一部分,外型也更加優美和人性化,所以顯得沒有那麽臃腫和笨重。這些隻露出一雙眼睛的虎槍手扛著木杆鋼尖的虎牙突刺槍,一把手刀緊緊地斜背在後背。

    後麵緊接著是堅銳營的刀牌手,再後麵是背著長弓的神射營,這些長弓手除了背著一把長弓和一管箭筒,還背著一把雁翎刀,一旦需要,可以立即放下長弓變成近身廝殺的刀手,在他們的身後便是弩機營,望眼看去全是被扛著肩上的神臂弩。

    在華夏大軍緩緩逼近的時候,波斯南翼大營的各門大開,湧出上十萬的波斯軍士,按照長槍手、弓箭手、盾牌手等分類站好。自從波悉山大敗後,卑斯支和波斯人針對華夏人的戰法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波斯軍吸收了很多羅馬軍團的戰法,畢竟羅馬人的步兵方陣和軍團舉世聞名,而且波斯人跟羅馬人打了數百年的交道,當然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剛好可以用來對付華夏人。

    現在華夏人打上門來了,波斯人在接到城中卑斯支的命令後,立即整軍出營接戰,因為如果被堵在大營裏就麻煩大了,可能會成為被堵在窩裏的老鼠。因為一來大營無法讓大軍展開隊形,無法進行各兵種配合協作,二來大營不比伊斯法罕城,無險可依,而且大營連綿上數十裏,所以無法得到伊斯法罕城裏的火力支援。

    過了一個多時辰,兩軍相隔數百米列好陣了,整個戰場突然一下子變得肅靜起來。現在已經進入到臨戰階段,雙方都暗暗地憋足勁,準備在交戰的那一刻驟然爆發。

    曾華身穿連環軟甲,外麵照舊套了件青皂褂袍,頭上依然隻是一個發髻。他策動著坐騎,向陣中奔去,後麵緊緊地跟著三麵大旗,中間是“雙盤龍”的國旗,左邊是“藍黃五星”的陸軍旗,右邊是“白底黑鼎”的王室徽旗。

    曾華從萬軍叢中穿過,華夏軍士用狂熱的的眼神追隨著這個身影,他們願意跟著這個身影到世界每一個地方去。

    曾華看著自己晃過的一個個麵孔,突然想起了在五十餘年前自己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自己碰到一群南逃的流民,當時也是一個個麵孔在自己的眼前晃過,但是當時充斥在自己視線裏的全是惶恐、悲哀、無奈和絕望。現在,這些流民的子孫,現在卻已經站在了萬裏之外,他們的眼裏滿是自信、自豪、激動以及對未來的渴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