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小兵傳奇

漢匈百年戰爭(1/5)

    兩漢與匈奴民族對峙了兩百年,其間進行了大小戰爭數百起,使匈奴王庭從稱霸一時到逐漸分裂、衰落直至全部並入中華民族之內,可以說是兩漢王朝一係列重大的正確的方針戰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現在我國已從農業社會走向了工業社會,從冷兵器時代走向了高尖端武器時代,但兩漢對付域外強國的戰略直到今天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我們不妨來為當時的戰爭劃分出如下幾個階段,然後逐次來分析:

    第一,和親、綏靖時代

    秦末,冒頓單於統領匈奴,兼並漠北各部,東滅東胡,西逐大月氏,南並樓煩,北服丁零,建立了一個國土廣袤的遊牧王國,有騎射部隊30餘萬人,遂開始不斷侵入自然環境優越的漢王朝。

    當時的漢王朝久經戰亂,民疲國窮,再加上連年對異姓藩王用兵,中央兵團的實力並不高。但這時,劉邦打算先給匈奴一個打擊,以嚇阻北人的進攻。因此,在高帝七年,趁匈奴南下之際,他親率大軍進行反擊,結果被圍困在白登山。為了脫險它采用了婁敬之計,開始了與匈奴進行和親的時代。這一時代一直延續到了文帝和景帝的執政期間。

    (這絕對是一個高明的計策,一方麵避免了中國與匈奴之間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對抗,給中國平息內亂,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另一方麵,與兩宋,晚清不同的是,我們是以平等甚至高於對方的姿態與匈奴和親的——要知道嫁出去的可都是公主呀,那麽單於名義上就是中國的女婿——因此也為開展政治外交提供了方便,為後來的開戰奠定了基礎,不會再像“叛盟大王”南宋那樣灰溜溜的。)

    這一時期,的中國與匈奴的實力對比,正像當今中國與其他世界大國的對峙一樣,打,沒有足夠的實力,而且中國的經濟走上正軌不過二十年的時間,這正是韜光養晦的時候,需要的就是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試想連文景那樣的繁榮時期,中國都謹慎的處理外交關係沒有向任何一個國家(匈奴,南越等尚屬中國化外的國家)用兵,因此現今的中國依然是處於這第一階段,對外應以和為主,對內以安定和發展為主。這些決定了日後的整個局麵,是最終取勝的基礎。

    第二,戰略反擊階段

    漢武帝時,國富民強,終於放棄了和親政治開始了與匈奴曠日持久的相持戰。其中著名的有“馬邑之謀”、漠南之戰、定襄之戰等,這幾次戰役一方麵向匈奴展示了漢王朝的強大,坐上了匈奴的銳氣;一方麵也不同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主力部隊,當然漢王朝方麵也是損失慘重,但它畢竟邁出了中匈正麵軍事對抗的第一步,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第三,爭奪戰略空間階段

    1.公元前127年,衛青,李息出雲中,取得了河南之戰的勝利,奪取了河套地區的大片土地,漢朝在這裏設置朔方郡,開荒移民,後來在此建立了著名的軍事要塞受降城。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了隴西的大片土地,設置涼州四郡,從此這裏永久的化入了中國的版圖。

    在中國奪取涼州之後,匈奴人哀歎:“亡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其實後果要遠比這嚴重的多。

    首先,河套地區與隴西地區是匈奴境內水草最豐美,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區,這裏的喪失大大削弱了匈奴的國力。

    其次,這兩地的丟失,使匈奴在也構不成對漢都長安的威脅,失去了對中國發起攻擊的最佳路徑和戰略要地,使得他們後來的每一次進攻都不能為中國造成更大的損失,相反中國的每一次出擊就都有威脅王庭的危險了。

    再次,涼州的喪失,打亂了匈奴聯合羌部落對中國采取軍事包圍的部署,切斷了匈奴與西域的交通,一下子使中國從被動的地位轉向了主動。

    可見,大國的對抗關鍵在於切斷對方的發展空間,占領敵人的有利位置轉化成自己的,這樣就已經一腳踏入了勝利的大門。

    2.張騫出使西域,在西域建立中國的軍事基地(西域都護府)。通過他的遊說和軍事打擊,使敵對中國的國家臣服,中立的國家與中國親近,與匈奴交好的國家或與匈奴斷絕來往或受到孤立。這一係列措施等於斬斷了匈奴的右手而增添了中國的力量,使匈奴向西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遏阻,並且在西部也受到了嚴重的軍事打擊,為它後來的分裂設下了隱患。

    由此可見,小國不可辱!往往在關鍵時刻是會起到決定整個戰局的作用的。我們同樣可以想象,如果這些國家全都支持匈奴我們將如何作戰,是必要陷入兩線作戰的痛苦境地之中了。因此,這也正是當今世界強國爭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即爭取廣泛的國際支持和盟國支持。隻有這樣才能充分並且有效的壯大自己,削弱敵人。

    第四,瓦解敵人階段

    匈奴在中國連續不斷的打擊下,再加上國力衰微,天災人禍終於走向了分裂。公元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北強南弱,這時漢王朝又根據形勢采取了一個明智的決定,與南匈奴和親共同打擊北匈奴,並努力加深匈奴兩部之間的矛盾。一方麵將南匈奴置於自己的保護和監視之下;一方麵又連續不斷的打擊北匈奴,前36年,陳湯私自調軍出征,萬裏遠征,陣斬郅支單於,滅亡了北匈奴。這次是沉重地打擊了匈奴民族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心理上,使匈奴再也沒有實力和中國抗衡,解除了北方的邊患,因此在新、漢交際,全國又陷混戰的時期,匈奴已無實力趁虛而入了。

    “公元一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匈奴汗國一連幾年大旱,赤地千裏,寸草不生。東方新興的強敵烏桓部落又不斷侵襲,匈奴勢力範圍萎縮至蒙古哈爾和林及以南地區,大批人畜死亡,國力大衰。更糟的是,到公元四八年,南部八個大部落另行推舉一位親王當單於,也稱呼韓邪二世單於。這位呼韓邪二世單於同樣地歸降中國,請求保護。於是匈奴汗國再度分裂為二,南匈奴汗國臣服中國,北匈奴汗國繼續與中國對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